2025年雷达定量降水估测与预报学术研讨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06-13 ~ 2025-06-15
举办场地:成都星宸航都国际酒店 明德明伦厅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专委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为深入探讨雷达定量降水估测与预报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分析雷达定量化观测误差特征与雷达标定技术,以及雷达数据质量控制技术等最新成果,“2025年度雷达定量降水估测与预报学术研讨会”定于2025年6月在四川成都举办。

交流内容

雷达降水定量估测

雷达降水定量预报

雷达标定

雷达数据质量控制

研究主题

双偏振雷达在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机理认知的进展

李柏-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多波段偏振雷达组网降水估测关键技术

刘黎平- 中国气象科学院

新一代天气雷达长序列降水数据集研制

吴蕾-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基于深度学习的双偏振冒达强对流短时临近预报

赵坤- 南京大学

全空域扫描提高瞬时雨量监测能力

高玉春-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天气富达的降雨衰减订正技术

黄兴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基于瓦片分区的雷达定量降水估测技术

马建立-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山地定量降水估算技术及应用效果

冷亮-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雷达协同组网降水观测与标定技术发展

史朝-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雷达定量降水估测与预报学术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雷达定量降水估测与预报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

全球发展

欧美领先: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已建立较为成熟的雷达降水估测系统,如美国NEXRAD雷达网、欧洲COSMO-LEPS系统,实现了高分辨率(如1km×1km)和短时(0-2小时)降水预报。

亚洲进步: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国气象局已建成新一代天气雷达网(CINRAD),覆盖全国主要区域,降水估测精度逐步提升。

技术融合

多源数据融合:雷达数据与卫星、地面雨量计、数值模式等结合,提高估测精度。例如,美国多传感器降水估测系统(MPE)融合雷达、雨量计和卫星数据,误差显著降低。

机器学习应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被用于雷达回波与降水关系的建模,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在雷达降水估测中表现优异。

业务应用

实时监测与预警:雷达降水估测结果已广泛应用于气象灾害预警(如暴雨、洪涝)、农业灌溉调度、城市排水系统设计等领域。

数值模式耦合:雷达降水估测结果作为初始场或同化数据,输入数值天气预报模式(NWP),提升降水预报的准确性。

二、主要技术方法

雷达降水估测(QPE)

Z-R关系法:基于雷达反射率因子(Z)与降水率(R)的经验关系(Z=aR^b),简单但受雨滴谱分布影响大。

多普勒雷达技术: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降水粒子速度,结合回波强度,提高估测精度。

双偏振雷达:通过测量水平和垂直偏振回波,区分降水类型(雨、雪、冰雹),进一步提升估测准确性。

雷达降水预报(QPF)

外推法:基于雷达回波的移动趋势进行短期(0-2小时)预报,适用于对流性降水。

数值模式预报:利用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如WRF)模拟降水过程,结合雷达数据同化,提供中短期(0-6小时)预报。

混合方法:结合外推法和数值模式,利用外推法快速响应,数值模式提供长期趋势。

三、挑战与问题

雷达数据误差

地物杂波:城市、山脉等地面物体可能干扰雷达信号,导致误判。

衰减与遮挡:强降水或地形遮挡可能导致雷达回波衰减,影响估测精度。

标定误差:雷达系统标定不准确可能导致反射率因子测量偏差。

降水类型复杂性

不同降水类型(如层状云降水、对流性降水)的雨滴谱分布差异大,单一Z-R关系难以适用。

混合降水(如雨夹雪、冻雨)的雷达回波特征复杂,估测难度高。

多源数据融合困难

不同数据源(雷达、雨量计、卫星)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误差特性不同,融合算法复杂。

数据同化技术仍需优化,以更好地将雷达数据融入数值模式。

四、未来研究方向

技术提升

双偏振与相控阵雷达:双偏振雷达可提供更多降水粒子信息,相控阵雷达可实现快速扫描,提升时空分辨率。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技术可优化雷达降水估测与预报模型,提高自动化水平。

多源数据融合

发展更高效的数据融合算法,结合雷达、卫星、地面观测和数值模式,构建多尺度、高精度的降水估测与预报系统。

推动雷达数据与数值模式的深度耦合,提升中短期降水预报能力。

业务应用拓展

针对特定行业(如农业、水利、交通)开发定制化降水估测与预报产品,提升服务针对性。

加强雷达降水估测与预报在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水)预警中的应用,减少灾害损失。

雷达定量降水估测与预报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

暴雨洪涝预警

应用场景:城市内涝、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实时监测与提前预警。

技术价值:雷达可捕捉局地强降水,结合地形数据(如数字高程模型)预测洪水淹没范围,为政府应急响应提供精准信息。

案例:2021年郑州“7·20”暴雨中,雷达降水估测数据为城市排水调度和人员疏散争取了关键时间。

地质灾害防御

应用场景:滑坡、泥石流高风险区域的降水阈值监测。

技术价值:通过雷达数据识别持续强降水事件,触发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降低人员伤亡风险。

二、水资源管理与水利工程

水库调度与防洪

应用场景:水库入库流量预测、泄洪决策支持。

技术价值:雷达降水预报可提前6小时预测流域面雨量,指导水库预泄腾库,避免溃坝风险。

案例:三峡水库利用雷达降水数据优化汛期调度方案,保障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

农业灌溉与旱情监测

应用场景:农田需水量评估、灌溉计划制定。

技术价值:结合雷达降水估测和作物需水模型,实现精准灌溉,节约水资源。

案例:华北平原通过雷达降水数据动态调整灌溉方案,节水效率提升20%以上。

三、交通运输与基础设施

航空与铁路安全

应用场景:机场跑道湿滑预警、铁路沿线强降水监测。

技术价值:雷达可提供机场周边30公里范围内的分钟级降水数据,保障航班起降安全;铁路部门通过雷达数据动态调整列车运行速度,避免水害事故。

城市交通管理

应用场景:暴雨导致的交通拥堵预警、低洼路段积水监测。

技术价值:结合雷达降水数据和城市路网模型,实时发布交通管制信息,优化疏导方案。

四、能源与电力行业

新能源发电调度

应用场景:水电站来水预测、光伏电站发电效率评估。

技术价值:雷达降水预报可提前3-6小时预测流域径流,优化水电站发电计划;降水云系移动路径预测可辅助光伏电站调整设备角度,减少发电损失。

电网防灾减灾

应用场景:输电线路覆冰、雷击风险预警。

技术价值:雷达数据可识别强对流天气中的雷电活动,结合地形数据预测输电线路雷击概率,提前采取防护措施。

五、农业与保险行业

农业气象服务

应用场景:作物生长周期降水监测、病虫害预警。

技术价值:雷达降水估测可提供农田尺度(1km×1km)的降水数据,指导精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

案例: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户通过雷达降水数据调整播种时间,避开低温寡照天气。

农业保险理赔

应用场景:灾害损失评估、理赔依据。

技术价值:雷达降水数据可作为客观证据,快速核定受灾面积和程度,减少理赔纠纷。

六、生态环境与城市规划

城市内涝治理

应用场景:海绵城市建设、排水管网优化。

技术价值:雷达降水数据可验证城市排水模型精度,指导低影响开发设施(如雨水花园)布局。

生态环境监测

应用场景:湿地补水调度、生态流量保障。

技术价值:结合雷达降水估测和遥感数据,评估流域生态需水,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

七、未来拓展方向

智慧城市与物联网融合

将雷达降水数据与城市传感器网络结合,实现“降水-积水-交通”联动预警。

气候适应型农业

开发基于雷达降水的气候智能型农业决策系统,应对极端降水事件。

新能源与交通协同

在自动驾驶场景中,雷达降水数据可作为车辆路径规划的动态输入,提升安全性。

雷达定量降水估测与预报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际知名研究机构1. 美国

国家强风暴实验室(NSSL)

隶属机构: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

核心贡献:开发WSR-88D(NEXRAD)雷达网络算法,主导多传感器降水估测系统(MPE)研发,推动双偏振雷达技术标准化。

技术成果:NEXRAD雷达网覆盖全美,降水估测精度达85%以上(短时强降水场景)。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SU)大气科学系

研究方向:雷达外推算法、数值模式与雷达数据同化。

代表产品:与NOAA合作开发“高分辨率快速更新”(HRRR)模式,实现1km分辨率、15分钟更新的降水预报。

2. 欧洲

德国气象局(DWD)

技术亮点:运营C波段多普勒雷达网,结合COSMO数值模式,实现德国全境分钟级降水监测。

业务应用:雷达降水数据直接接入德国洪涝预警系统,降低灾害损失。

英国气象局(Met Office)

研发重点:雷达与卫星数据融合技术,开发“Nowcasting”短时预报系统,降水预报时效延长至3小时。

3. 日本

日本气象厅(JMA)

技术特色:X波段相控阵雷达网络,结合AI算法优化降水估测,空间分辨率达250m。

应用案例: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雷达降水数据为赛事调度提供精准支持。

二、中国核心研究机构1. 国家级科研单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

研究方向:双偏振雷达算法优化、多源数据融合技术。

技术突破:研发“雷达-雨量计-卫星”融合算法,降水估测误差降低至15%以内(全国平均)。

国家气象中心(CMA)

业务系统: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的全国降水估测平台,实现1km×1km分辨率、分钟级更新。

应用场景:2023年京津冀暴雨中,雷达降水数据为城市排水调度提供关键支撑。

2. 高校与地方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领域:雷达外推与深度学习结合,开发基于CNN的降水短临预报模型。

技术成果:模型在长三角地区降水预报准确率提升20%。

广东省气象局

技术特色:结合雷达与沿海风场数据,优化台风降水估测算法,应用于粤港澳大湾区防灾。

三、全球领先企业品牌1. 雷达硬件制造商

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

产品:WSR-88D(NEXRAD)雷达系统,全球部署超160部,占据美国雷达市场主导地位。

技术优势:双偏振技术成熟,雷达寿命达20年以上。

德国企业:GEMATRONIK

产品:C波段多普勒雷达,欧洲市场占有率超30%,以高可靠性和低维护成本著称。

2. 气象服务与软件企业

美国企业:Baron Services

核心产品:雷达降水估测与预报软件“Thunderstorm”,集成多传感器数据,支持实时灾害预警。

应用领域:美国电力、航空行业客户占比超60%。

中国企业:华云气象科技集团

技术亮点:开发“风云雷达”数据处理平台,实现全国雷达数据实时融合与可视化。

业务覆盖:服务水利、农业、交通等20余个行业。

3. AI与数据融合企业

IBM Watson Weather

技术方向:将雷达降水数据与AI算法结合,开发“Deep Thunder”高分辨率预报系统,降水预报时效延长至6小时。

应用案例:为纽约市提供暴雨内涝预警服务。

中国:九章气象科技

创新点:基于深度学习的雷达降水估测模型,误差较传统方法降低30%,已应用于多个省级气象局。

四、技术合作与产业化趋势

国际合作

欧美机构主导雷达技术标准制定,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气象合作网络推广雷达应用。

案例: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雷达观测网,提升区域降水监测能力。

产业化方向

硬件国产化:中国CINRAD雷达国产化率超90%,成本较进口设备降低40%。

服务定制化:企业针对农业保险、城市排水等场景开发行业解决方案,市场年增长率超15%。

雷达定量降水估测与预报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岗位类型1. 科研与技术研发岗

岗位名称

雷达算法工程师

气象数据科学家

多源数据融合工程师

职责

研发雷达降水估测算法(如双偏振雷达Z-R关系优化、AI降水模型训练)

开发雷达与卫星、雨量计等多源数据融合系统

参与数值模式(如WRF)与雷达数据的同化技术研究

示例

某国家级科研机构招聘“雷达降水算法工程师”,要求具备Python/MATLAB编程能力,熟悉雷达信号处理或深度学习框架(如TensorFlow)。

2. 业务应用岗

岗位名称

气象预报工程师(降水方向)

防灾减灾技术专家

水利/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师

职责

基于雷达降水数据制作短临预报产品(0-2小时)

为政府、企业提供暴雨洪涝、城市内涝等灾害预警服务

开发行业定制化降水应用方案(如农业灌溉调度、电力防雷)

示例

某省级气象局招聘“短临预报工程师”,需掌握雷达外推技术(如TITAN算法),具备灾害预警系统操作经验。

3. 产品与解决方案岗

岗位名称

气象产品经理

雷达系统工程师

行业解决方案架构师

职责

设计雷达降水估测软件产品(如数据可视化平台)

规划雷达网络部署与硬件升级方案

针对交通、能源等行业需求开发综合解决方案

示例

某气象科技企业招聘“行业解决方案架构师”,要求熟悉交通气象服务场景,能结合雷达数据设计路网积水预警系统。

二、技能与知识要求1. 专业技术能力

雷达气象学基础

理解雷达反射率因子(Z)、多普勒速度等物理量含义

掌握雷达衰减校正、地物杂波抑制等信号处理技术

算法与模型

熟悉Z-R关系、双偏振雷达降水估测算法

掌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降水预测中的应用(如LSTM、CNN)

编程与工具

编程语言:Python、MATLAB、IDL

工具库:PyART(雷达数据处理)、WRF(数值模式)、OpenCV(图像处理)

2. 行业知识

气象业务

了解气象预报流程、灾害预警标准(如暴雨红色预警阈值)

应用领域

水利:熟悉水库调度、洪水演进模型

农业:掌握作物需水规律、灌溉制度设计

交通:了解路网排水能力、低洼路段风险评估

3. 软技能

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复杂降水场景(如混合降水、地形遮挡)设计解决方案

跨学科协作

与计算机科学、水利工程等领域团队合作

沟通能力

向非专业用户(如政府官员、农民)解释雷达降水产品

三、就业方向与机构类型1. 科研机构与高校

代表单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科院大气所

美国NSSL、英国Met Office、德国DWD

岗位特点

侧重基础算法研究、数值模式开发

需具备科研论文发表能力(如SCI/EI期刊)

2. 气象部门与公共服务机构

代表单位

各级气象局、水文局、防汛抗旱指挥部

岗位特点

业务导向性强,需参与24小时值班预警

职业发展路径:预报员→首席预报员→业务管理岗

3. 气象科技企业

代表类型

硬件制造商:华云气象、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雷达研发)

软件服务商:IBM Watson Weather、九章气象(算法与平台开发)

行业解决方案商:和利时(交通气象)、佳格天地(农业气象)

岗位特点

技术转化快,产品迭代周期短

需兼顾客户需求与技术创新

4. 跨行业应用领域

能源电力

岗位:电网防雷工程师、水电调度气象顾问

需求:预测雷电活动、流域面雨量

农业保险

岗位:农险气象专家、灾害定损工程师

需求:评估降水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智慧城市

岗位:城市内涝建模工程师、海绵城市设计师

需求:结合雷达降水与排水管网数据优化城市规划

四、职业发展路径1. 技术专家路线

路径

初级工程师(1-3年)→ 高级工程师(3-5年)→ 首席科学家/技术总监(5年以上)

能力提升

从算法实现到系统架构设计

主导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行业标准制定

2. 业务管理路线

路径

预报员/产品经理(1-3年)→ 业务主管(3-5年)→ 部门负责人(5年以上)

能力提升

从单一技术岗位到跨部门协作

参与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或企业战略规划

3. 跨领域转型

方向

转向气候金融(如降水指数保险产品设计)

进入人工智能领域(如气象大模型研发)

五、行业趋势与就业前景

技术驱动需求增长

双偏振雷达、相控阵雷达的普及将催生更多硬件维护、算法优化岗位。

AI与雷达数据的深度融合(如雷达回波外推的Transformer模型)将提升预报精度,带动相关研发需求。

政策与市场双重推动

中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预计未来5年气象行业岗位需求年增长超10%。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降水事件频发,保险、农业、能源等行业对降水估测与预报的依赖度持续上升。

国际化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雷达网络建设需大量技术人才,如中国援建东南亚国家雷达站项目。

国际气象组织(WMO)推动全球雷达数据共享,需具备多语言能力的技术专家参与国际合作。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