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推动土壤化学学科与双碳目标的深度融合,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定于2025年9月19~21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旨在搭建多学科交叉平台,促进土壤化学理论创新与技术转化,服务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热忱欢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会,齐聚广州,交流成果并探讨土壤化学未来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发展方向。
土壤作为维系地球生态平衡的核心载体,其健康管理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石。土壤化学作为土壤学的关键基础分支学科,聚焦土壤地力提升与生态环境安全,致力于研究土壤物质的化学特性、关键化学过程、效应机制及其与各圈层多介质的相互作用关系。近些年来,伴随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矿物学、化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土壤化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日趋深入和活跃,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了土壤化学学科新生长点。当前,我国正面临土壤地力提升和污染治理的双重挑战,尤其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如何协同增强土壤碳汇能力与推进污染土壤的绿色修复,已成为全球土壤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议题。
会议主题及议题
会议主题:土壤健康与双碳目标的协同路径
主要议题:
1. 双碳战略下的土壤化学
2. 土壤物质循环与区域绿色发展
3. 土壤环境地球化学
4. 土壤元素循环与地力提升
5. 土壤新型肥料与养分高效利用
6. 土壤环境化学与污染控制
7. 土壤健康与人工智能
8. 土壤多元素耦合过程与调控
9. 学科交叉其他领域
委员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王芳,王建,王小萍,王军,王梓萌,王锐,王震宇,方临川,石振清,冯晓娟,冯雄汉,朱东强,朱堃,刘玉荣,刘同旭,刘杏梅,刘新刚,刘新敏,孙凯,苏世鸣,苏建强,李九玉,李伟,李慧,吴一超,邱国红,何红波,何锋,谷成,汪海珍,张颖,陈玖斌,陈威,金超,周顺桂,赵甲亭,胡小婕,胡世文,段桂兰,秦俊豪,贾汉忠,高彦征,高庭,黄化刚,盛浩,商建英,程谊,韩兰芳,童美萍,潘波,魏宗强
组织委员会:
主任委员:刘承帅
委员(排名不分先后):王诗忠、王俊坚、石振清、卢桂宁、刘同旭、刘娟、汤叶涛、庄莉、杨杰文、吴文成、肖荣波、肖唐付、陈涛、晏波、陶亮、舒迎花
秘书长:秦俊豪
秘书组成员:王建、高庭、童辉、张池、邓兰生、陈烁娜、刘洛、危晖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土壤化学专业研究现状
一、研究热点领域
土壤污染与修复
重金属污染:研究镉、铅、汞等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生物有效性及修复技术(如植物修复、化学稳定化)。
有机污染物:关注农药、多环芳烃(PAHs)、微塑料等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制及环境行为。
复合污染:探讨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共存时的协同/拮抗效应及修复策略。
土壤养分循环与调控
碳氮磷循环:研究土壤有机碳固定、氮素转化(硝化/反硝化)、磷素有效性及微生物驱动机制。
新型肥料研发:开发缓释肥、生物炭基肥等,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土壤酸化与盐渍化
酸化机制:分析酸雨、施肥等因素导致的土壤酸化过程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盐渍化治理:研究盐碱土改良技术(如淋洗、生物改良)及耐盐植物筛选。
土壤界面化学
固-液界面反应:研究污染物在土壤矿物、有机质表面的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过程。
纳米材料与土壤相互作用:探讨纳米颗粒在土壤中的迁移、毒性及环境风险。
土壤微生物-化学相互作用
微生物驱动的元素循环:研究微生物在碳、氮、硫等元素循环中的作用机制。
微生物-矿物耦合过程:分析微生物对矿物风化、元素形态转化的影响。
二、研究技术与方法
先进分析技术
同步辐射技术:用于表征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
高通量测序:解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基因。
稳定同位素示踪:追踪元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路径。
模型模拟与预测
反应迁移模型:模拟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时空分布及迁移规律。
机器学习:利用大数据预测土壤养分动态及污染风险。
多尺度研究
微观尺度:利用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揭示土壤化学过程的微观机制。
宏观尺度:结合GIS、遥感技术评估区域土壤质量及污染分布。
三、当前面临的挑战
污染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
许多实验室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受限,需解决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
土壤化学过程的复杂性
土壤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化学过程受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多因素影响,难以精确模拟。
新兴污染物的环境风险
微塑料、抗生素等新兴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行为及生态毒性尚不清楚。
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未来发展趋势
多学科交叉融合
土壤化学将与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学科深度融合,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
绿色修复技术的研发
开发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土壤修复技术,如生物炭、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等。
智慧土壤管理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土壤质量的实时监测与精准管理。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化学研究
研究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化学过程的影响,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化学专业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农业领域
精准施肥与养分管理
通过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形态及有效性,制定科学施肥方案,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
应用案例:根据土壤氮磷钾含量推荐作物专用肥,或利用缓释肥技术延长养分释放周期。
土壤改良与质量提升
研究土壤酸化、盐渍化、板结等问题的成因及修复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应用案例:通过施用石灰调节酸性土壤,或利用生物炭改良盐碱地。
农产品安全与品质保障
监测土壤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评估农产品安全风险,保障食品安全。
应用案例:在污染土壤中种植低积累作物品种,或采用生物修复技术降低土壤污染物含量。
二、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土壤污染修复
针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研发植物修复、化学稳定化、微生物降解等技术,恢复土壤生态功能。
应用案例:利用超富集植物(如东南景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场地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
通过土壤化学分析,评估污染场地的环境风险,为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应用案例:在工业遗址搬迁后,检测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含量,制定修复方案。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研究农业活动中氮磷流失机制,开发生态拦截技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应用案例:在农田周边建设人工湿地,拦截并净化农业排水中的氮磷。
三、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
土地质量评价与分类
通过土壤化学指标(如有机质、pH、养分含量)评估土地质量,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应用案例:划分基本农田保护区,优先保护优质耕地资源。
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
研究矿区、废弃地等受损土壤的修复技术,恢复土地生产力。
应用案例:在煤矿废弃地施加客土和有机肥,重建植被覆盖。
城市土壤管理与绿化
分析城市土壤的理化性质,优化城市绿化植物配置,提高城市生态服务功能。
应用案例:在屋顶绿化中选用耐瘠薄、抗污染的植物品种。
四、新兴产业与技术创新
生物炭与土壤改良材料研发
利用生物炭的吸附、保水、保肥特性,开发新型土壤改良剂,提升土壤质量。
应用案例:将生物炭应用于设施农业,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产量。
纳米材料在农业中的应用
研究纳米肥料、纳米农药的土壤行为及环境风险,推动精准农业发展。
应用案例:开发纳米缓释肥料,提高养分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
土壤碳汇与气候变化应对
研究土壤有机碳固定机制,开发碳汇提升技术,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应用案例:通过免耕、秸秆还田等措施增加土壤碳储量。
五、其他相关领域
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开发
通过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分析,辅助矿产资源勘探。
应用案例:在土壤中检测金、铜等元素的异常富集,圈定找矿靶区。
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
分析遗址土壤的化学成分,推断古代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
应用案例:通过土壤中的碳氮同位素分析,重建古代农业种植结构。
军事与国防
研究土壤对化学战剂、爆炸物的吸附与降解机制,开发污染治理技术。
应用案例:在军事训练场修复土壤中残留的炸药污染物。
土壤化学专业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际知名研究机构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USDA-ARS)
研究重点:土壤肥力、养分循环、土壤污染修复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成果应用:开发了多种土壤养分管理模型和污染修复技术,广泛应用于全球农业生产。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Wageningen University & Research)
研究重点:土壤生态学、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碳氮循环。
成果应用:在土壤污染生物修复、有机农业土壤管理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UFZ)
研究重点:土壤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土壤-水-植物相互作用。
成果应用:开发了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模型,为欧洲土壤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
研究重点:土壤盐渍化治理、土壤碳封存、干旱区土壤管理。
成果应用:在澳大利亚及全球干旱地区推广了土壤改良和碳汇提升技术。
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
研究重点:稻田土壤养分管理、重金属污染控制。
成果应用:开发了低镉水稻品种和稻田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保障粮食安全。
二、国内知名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研究重点: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肥力与养分循环、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
成果应用: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红壤改良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研究重点:土壤养分管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土壤质量评价。
成果应用:研发了多种新型肥料和土壤改良剂,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研究重点: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土壤碳氮循环、土壤微生物学。
成果应用:在生物炭修复污染土壤、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研究重点: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土壤污染与生态安全。
成果应用:开发了多种土壤养分高效利用技术,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重点:土壤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污染物迁移。
成果应用:在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技术方面具有国际影响力。
三、国际知名企业品牌
巴斯夫(BASF)
业务领域:农业化学品、土壤改良剂、生物刺激素。
产品应用:开发了多种土壤调理剂和缓释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先正达集团(Syngenta Group)
业务领域:种子、作物保护、土壤健康管理。
产品应用:推出土壤微生物菌剂和生物肥料,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科汉森(Chr. Hansen)
业务领域:微生物制剂、土壤生物修复技术。
产品应用:利用微生物技术修复污染土壤,提升土壤健康水平。
拜耳作物科学(Bayer Crop Science)
业务领域:农药、种子、土壤健康解决方案。
产品应用:开发了土壤养分管理数字化平台,实现精准农业。
诺维信(Novozymes)
业务领域:生物酶制剂、土壤微生物技术。
产品应用:利用生物酶技术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
四、国内知名企业品牌
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领域:新型肥料、土壤改良剂、农业技术服务。
产品应用:推出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等产品,改善土壤质量。
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领域:复合肥料、水溶肥料、土壤调理剂。
产品应用:开发了多种土壤养分高效利用技术,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
业务领域:化肥生产与销售、土壤健康管理。
产品应用:推出土壤改良专用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服务。
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领域: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土壤修复技术。
产品应用:利用微生物技术修复污染土壤,提升土壤肥力。
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领域:尿素、复合肥、土壤调理剂。
产品应用:开发了高效环保型肥料,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土壤化学专业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科研与教育机构
1. 高校/研究所科研岗位
岗位名称:助理研究员、博士后、讲师
职责:
开展土壤污染修复、养分循环、界面化学等基础研究;
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典型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
2. 技术支持与实验管理
岗位名称:实验技术员、科研助理
职责:
实验室仪器操作(如同步辐射、高通量测序);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数据整理与分析。
二、环保与污染治理企业
1. 土壤修复工程师
职责:
设计重金属/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方案(如植物修复、化学稳定化);
现场施工管理与效果评估;
编制修复技术报告。
典型企业:北京建工环境修复、高能时代环境、中科鼎实环境工程。
2. 环境咨询与评估
岗位名称:环境咨询师、风险评估专员
职责:
开展场地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
编制环评报告、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为政府或企业提供技术咨询。
三、农业与肥料行业
1. 农业技术推广员
职责: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改良技术;
指导农户科学使用新型肥料(如缓释肥、生物炭基肥);
开展田间试验与效果监测。
典型企业:金正大、史丹利、中化化肥。
2. 肥料研发工程师
职责:
开发新型功能性肥料(如微生物菌剂、纳米肥料);
研究肥料在土壤中的转化机制;
优化肥料生产工艺。
四、检测与认证机构
1. 土壤检测分析师
职责:
使用ICP-MS、GC-MS等仪器检测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物;
编制检测报告,确保数据准确性与合规性;
参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典型单位:SGS通标、华测检测、谱尼测试。
2. 认证与标准制定
岗位名称:认证工程师、标准研究员
职责:
参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复技术规范的制定;
开展土壤修复技术认证与评估。
五、政府与事业单位
1. 生态环境管理部门
岗位名称:环境监察员、土壤污染防治专员
职责:
监督企业土壤污染防治措施落实;
参与土壤污染地块名录管理;
制定区域土壤污染防治规划。
典型单位:生态环境部及地方分局、自然资源局。
2.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
职责:
制定区域土壤改良与肥料使用政策;
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与示范基地建设。
六、新兴领域与跨界机会
1. 碳汇与气候变化领域
岗位名称:碳汇项目专员、碳交易分析师
职责:
评估土壤碳储量,开发碳汇项目;
参与碳交易市场机制设计。
2. 智慧农业与大数据
岗位名称:农业大数据分析师、土壤传感器研发工程师
职责:
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土壤养分与污染状况;
开发土壤质量预测模型。
七、就业前景与趋势分析
政策驱动需求增长
《土壤污染防治法》《“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政策推动土壤修复、检测行业快速发展。
技术迭代催生新岗位
生物炭、纳米材料、微生物修复等新技术应用,需要既懂土壤化学又掌握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跨界融合趋势明显
土壤化学与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环境经济等学科的交叉,为就业提供更多可能性(如碳汇交易、智慧农业)。
八、职业发展建议
提升技术能力
掌握土壤化学分析、修复技术、环境建模等核心技能;
考取注册环保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
积累实践经验
参与企业实习或科研项目,熟悉土壤修复工程实施流程;
学习使用GIS、ArcGIS等空间分析工具。
关注行业动态
跟踪土壤污染防治、碳中和等政策导向;
参加学术会议(如全国土壤化学学术研讨会)拓展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