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地理学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江河战略,推动流域地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定于2025年6月27-29日在四川成都举办“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流域地理与国家江河战略论坛”。本次年会旨在探讨流域地理与国家江河战略的前沿议题,增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主题:流域地理与国家江河战略
内容
(1)流域地理特征与国家江河战略规划
(2)江河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3)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安全
(4)国家江河战略下的区域协调发展
(5)流域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6)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路径
(7)全球变化对流域地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8)江河文化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
(9)数字技术在流域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10)与会议主题相关的其他研究议题
学术指导委员会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监事长
陈发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党委书记
孙福宝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董治宝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勾晓华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兰州大学副校长、教授
鹿化煜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张国友中国地理学会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邓 伟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李小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杨永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张明军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石培基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米文宝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海春兴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牛俊杰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秦耀辰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
姚文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任建兰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
黄河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文安邦 四川省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组织工作委员会
主 任
苗长虹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主任,河南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副主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彭立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四川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副主任
张宁四川省地理学会秘书长
甘娜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书记、教授
委员
(以姓氏拼音为序)
郭文炯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副主任,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刘峰贵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副主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马利邦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副主任,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乔家君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副主任,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宋进喜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副主任,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王成新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副主任,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钟艳霞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副主任,宁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周瑞平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副主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秘书组
艾少伟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秘书长,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程武学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教授
蒲玉林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办公室主任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学术年会暨流域地理与国家江河战略论坛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流域地理与国家江河战略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
自然地理要素
地形地貌: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对流域的地形起伏、山脉走向、河谷形态等进行详细研究。例如,对长江流域的研究发现,其地形复杂多样,从青藏高原的源头到入海口,涵盖了高山、峡谷、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这种地形差异对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气候水文:分析流域内的降水、蒸发、气温等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与河流径流、洪水、干旱等水文现象的关系。以黄河流域为例,其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年际变化大,导致河流径流量不稳定,易发生洪涝和干旱灾害。
土壤植被:研究流域的土壤类型、分布和肥力状况,以及植被的种类、覆盖度和生态功能。土壤和植被对流域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亚马逊河流域,茂密的热带雨林植被能够截留大量的降水,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洪水风险。
人文地理要素
人口分布与城市化:分析流域内人口的数量、密度、分布格局以及城市化水平和发展趋势。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会对流域的水资源需求、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密集,水资源需求量大,同时水污染问题也较为突出。
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流域内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特点。不同产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和水污染程度不同,合理的产业布局对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例如,长江经济带涵盖了多种产业类型,需要统筹协调各产业的发展与水资源保护的关系。
文化与历史遗产:挖掘流域内的历史文化遗迹、传统民俗和文化景观,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是流域的宝贵财富,也对流域的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如西安、洛阳等。
研究方法
传统方法
野外考察与观测:通过实地考察、采样和观测,获取流域的第一手资料。例如,对河流的水质、水量、泥沙含量等进行定期监测,对流域的植被、土壤等进行采样分析。
地图分析与制图:利用各种地图资料,如地形图、水系图、土地利用图等,分析流域的地理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制图技术将研究成果直观地展示出来。
现代技术方法
遥感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流域的地表信息,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植被指数、水体面积等。例如,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可以监测流域内湿地的变化情况,为湿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能够对流域的各种地理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可视化表达。例如,通过GIS技术可以建立流域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
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用于野外考察中的定位和导航,提高野外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研究成果
基础理论不断完善:对流域的形成、演化、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认识不断深入,提出了一系列流域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例如,流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为流域的综合管理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区域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对国内外众多流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和数据。例如,对密西西比河流域、莱茵河流域等国外典型流域的研究,为我国流域的管理和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应用研究不断拓展:流域地理研究成果在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区域规划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水资源管理中,通过流域地理研究可以合理确定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和布局,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国家江河战略研究现状战略内涵与目标
内涵:国家江河战略是以江河流域为单元,统筹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等问题,实现江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战略规划。它强调流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目标:主要包括保障国家水安全、维护江河生态系统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例如,通过实施江河战略,提高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减少水旱灾害损失,保护和改善江河生态环境。
研究重点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如何根据流域的水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通过建立水资源调配模型,优化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水量分配方案。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关注江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生态流量保障、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问题。例如,制定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生态补水工程,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
水灾害防治:研究江河流域的洪水、干旱、泥石流等水灾害的成因、规律和防治措施。例如,加强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提高防洪工程的防御能力,开展干旱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
流域综合管理:探索建立流域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流域的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统一管理。例如,成立流域管理机构,制定流域综合规划,加强对流域内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监管。
研究进展
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与江河保护和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为江河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规划体系逐步健全:编制了多个层次的流域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明确了流域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例如,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等,为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
实践探索取得成效:在一些流域开展了江河战略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太湖流域通过实施综合治理工程,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塔里木河流域通过生态输水,恢复了下游的生态环境。
面临的挑战
跨区域协调难度大:江河流域往往跨越多个行政区域,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利益诉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跨区域协调难度较大。例如,在流域水资源分配和生态补偿方面,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生态环境问题复杂:江河流域面临着水污染、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治理难度较大。例如,一些河流同时存在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等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
资金投入不足:江河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防洪工程建设等方面。目前,资金投入渠道相对单一,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战略的实施效果。
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高:在江河战略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遥感、GIS、大数据等。但目前科技支撑能力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流域地理与国家江河战略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水利行业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合理调配水资源:通过流域地理研究,了解流域内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国家江河战略中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制定科学的水资源调配方案。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基于对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水资源状况的研究,将南方丰富的水资源调配到北方缺水地区,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
水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依据流域地理信息,确定水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根据流域内不同产业和居民的用水需求,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防洪减灾
洪水预警与预报:利用流域地理数据,建立洪水预警预报模型,实时监测流域内的降雨、水位、流量等信息,提前预测洪水的发生时间、规模和影响范围,为防洪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长江流域的洪水预警系统,通过对流域内气象、水文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能够及时发布洪水预警信息,指导沿江地区做好防洪准备工作。
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根据流域地理特征和水灾规律,合理规划和建设防洪工程,如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同时,加强对防洪工程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防洪效益的发挥。
农业领域
农业种植规划
作物布局优化:考虑流域内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结合国家江河战略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例如,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流域,推广耐旱作物种植,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
灌溉制度制定:依据流域地理信息和水资源状况,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例如,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根据农作物的需水规律和土壤墒情,精确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水土保持:通过流域地理研究,识别流域内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例如,在黄土高原流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工程,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分析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和分布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例如,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对江河水质的影响。
工业领域
工业布局与选址
考虑水资源条件: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因此在工业布局和选址时,要充分考虑流域内的水资源状况。优先选择在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的地区建设工业企业,避免在水资源短缺或水质污染严重的地区布局高耗水、高污染产业。
遵循生态保护要求:根据国家江河战略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工业企业要远离生态敏感区和重要水源地,减少对江河生态系统的破坏。例如,在长江流域,禁止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一定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
工业节水与水污染治理
推广节水技术:工业企业要加大节水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例如,钢铁、化工等行业通过实施水循环利用项目,将生产过程中的废水进行处理后回用,大大降低了新鲜水的取用量。
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业企业要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加强对生产废水的处理和达标排放。同时,积极参与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共同改善江河水质。例如,一些大型工业企业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对生产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中水回用于生产或绿化灌溉。
交通运输业
内河航运规划与开发
航道整治与建设:依据流域地理特征和水文条件,对内河航道进行整治和建设,提高航道的通航能力。例如,对长江、珠江等主要内河航道进行疏浚、拓宽和渠化,改善航道条件,促进内河航运的发展。
港口布局与建设:结合流域内经济发展和货物运输需求,合理布局和建设港口。港口建设要考虑与航道的衔接、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以及环境保护等因素。例如,上海港、广州港等依托长江、珠江流域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资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内河港口和对外贸易口岸。
航运安全保障
水文监测与预警:加强对流域内水文条件的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水位、流量、流速等信息,为船舶航行提供安全保障。例如,在洪水、枯水等特殊时期,及时发布航运安全预警信息,提醒船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航道维护与管理:定期对航道进行维护和管理,清除航道内的障碍物,保证航道的畅通。同时,加强对航标、灯塔等助航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航道的导航安全性。
旅游业
旅游规划与开发
挖掘流域旅游资源:流域地理景观丰富多样,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峡谷等自然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迹、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通过流域地理研究,挖掘和整合流域内的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例如,桂林漓江流域以其秀丽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流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同时,注重旅游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减少对流域生态系统的破坏。
旅游生态环境保护
控制旅游开发强度: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遵循国家江河战略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控制旅游开发强度,避免过度开发对流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例如,对一些生态敏感区和重要水源地的旅游开发要进行严格限制。
加强旅游环境管理:加强对旅游景区环境的管理和监督,规范游客行为,减少旅游垃圾和污水排放。同时,开展旅游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旅游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产业
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
建立监测体系:利用流域地理信息技术,建立流域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对流域内的水质、水量、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要素进行实时监测。例如,通过在流域内设置监测站点,运用遥感、GIS等技术手段,获取生态系统的动态信息。
开展评估工作:定期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分析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威胁,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开展流域生态安全评估、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等工作。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
水生态修复:针对流域内水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如水污染、水生态退化等,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例如,通过建设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等设施,净化水质,恢复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陆地生态修复:对流域内的森林、草原、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保护。例如,开展植树造林、草原退化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工程,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流域地理与国家江河战略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知名研究机构国内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实力:作为国内地理科学领域的顶尖研究机构,在流域地理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其拥有一批在流域水循环、生态系统服务、流域综合管理等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
研究成果: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在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环境演变规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研究实力:是水利部直属的国家级水利水电规划设计咨询单位,在流域规划、水资源论证等方面具有权威性。该机构参与了众多重大江河流域的规划编制工作,对国家江河战略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成果:主持编制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 - 2030年)》《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 - 2030年)》等重要规划,为流域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研究实力:在流域水文、水力学、泥沙运动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研究能力。该院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研究平台,能够开展大规模的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研究成果:在长江、黄河等流域的防洪减灾、河道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中,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清华大学水利系
研究实力:依托清华大学强大的学科优势,在流域水文模型、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其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
研究成果: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大工程科研项目,在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污染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国际机构
国际水管理研究院(IWMI)
研究实力:是一个专注于水资源管理和农业发展的国际研究机构,在全球多个流域开展了研究项目。该机构注重跨学科研究,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为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研究成果:在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多个流域开展了水资源管理、农业节水等方面的研究,为当地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政策建议和技术支持。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研究实力:在流域生态保护方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该组织通过开展生态调查、制定保护规划、推动生态修复项目等方式,致力于保护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研究成果:在长江、湄公河等流域开展了多项生态保护项目,推动了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企业品牌国内企业
中国电建集团
业务能力:作为全球水利水电建设的领军企业,在流域综合开发、水电工程建设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技术实力。该集团参与了国内外众多重大江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如三峡工程、白鹤滩水电站等。
创新成果:在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创新,研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
中国能建集团
业务能力:在流域能源开发、水环境治理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该集团能够提供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营的全产业链服务,在流域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成果:积极参与流域新能源开发项目,如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了流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北控水务集团
业务能力:专注于水务领域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在流域水环境治理、污水处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该集团在全国多个流域开展了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有效改善了流域的水环境质量。
创新成果:在水处理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不断创新,引进和消化吸收了国际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优化。
国际企业
苏伊士环境集团
业务能力:是全球领先的水务和固废管理公司,在流域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该集团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为当地提供了可持续的水资源解决方案。
创新成果:研发了一系列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如膜生物反应器(MBR)、反渗透(RO)等,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环境治理效果。
威立雅环境集团
业务能力:在水务、能源和废弃物管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业务布局。在流域综合管理方面,该集团能够提供包括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创新成果:注重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流域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和决策的科学性。
流域地理与国家江河战略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科研机构岗位类型
流域地理研究员:深入研究流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文化历史等人文地理要素,分析流域的形成、演化、结构和功能。例如,研究长江流域不同河段的地貌特征对河流生态的影响。
江河战略规划师:依据国家江河战略,结合流域实际情况,制定流域的综合发展规划,包括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水灾害防治等方面的规划。比如,为黄河流域制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数据分析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对流域的各类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例如,通过遥感影像分析流域内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情况。
招聘要求
学历要求:一般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部分高端研究岗位可能要求博士学历。
专业背景:地理学、水文学与水资源、环境科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
技能要求:熟练掌握GIS、RS、GPS等专业软件,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科研写作能力。
政府部门岗位类型
水利部门公务员:负责流域水资源的管理、调配和保护工作,制定和执行水利政策法规,监督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例如,审批流域内的取水许可,监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生态环境部门公务员:开展流域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制定和实施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政策措施,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比如,对流域内的企业进行环保检查,确保其达标排放。
自然资源部门公务员:统筹流域内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调查、规划和管理工作,保障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例如,划定流域内的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重要生态区域的保护。
招聘要求
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部分岗位可能要求研究生学历。
专业背景:水利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相关专业。
其他要求: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公务员考试。
企业单位水利工程建设企业
岗位类型
水利工程师:参与流域内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如水库、堤防、水电站等工程的建设。例如,负责水库大坝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
工程造价师: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成本估算、预算编制和成本控制,确保项目在预算范围内完成。比如,制定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预算,监控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支出。
招聘要求
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
专业背景: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
技能要求:熟悉水利工程相关规范和标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有相关项目经验者优先。
水环境治理企业
岗位类型
水环境工程师:负责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包括污水处理、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工作。例如,设计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环保项目经理:统筹管理水环境治理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成本,协调各方资源,确保项目顺利完成。比如,组织项目团队开展河道治理工作,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招聘要求
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
专业背景: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
技能要求:掌握水环境治理相关技术和方法,具备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有相关项目经验者优先。
咨询评估企业
岗位类型
流域咨询顾问: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流域相关的咨询服务,包括流域发展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等。例如,为某企业投资的水利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环境影响评价。
评估师:对流域内的水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等进行评估,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比如,评估流域内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招聘要求
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
专业背景:地理学、水文学与水资源、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
技能要求: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相关评估方法和标准,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