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中英两国在电气工程与能源装备技术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青年科技人才国际化发展,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联合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英国分会、利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卡迪夫大学,拟于2025年10月3-5日在英国举办“2025中英电气与能源装备技术论坛暨青年托举工程中英青年学者学术论坛”。现面向国内外专家学者、青年科技工作者征集学术论文,诚邀相关领域研究人员踊跃投稿。届时,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将组织赴英技术交流考察团参加本次论坛并到访英国相关高校、实验室交流,请计划参会的代表提前做好赴英外事申请。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英电气与能源装备技术论坛暨青年托举工程中英青年学者学术论坛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中英电气与能源装备技术研究现状
一、发电技术1.中国
火力发电: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火力发电技术成熟,超超临界机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效率高、排放低。
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国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发展迅速,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在海上风电和光伏扶贫项目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核电:中国核电技术快速发展,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成功出口,标志着中国核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英国
可再生能源发电:英国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尤其是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技术不断创新,成本逐渐降低。
核电:英国核电历史悠久,近年来重启核电项目,计划建设新一代核电站,以应对能源需求和减排目标。
生物质能:英国在生物质能发电方面也有一定研究,利用农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生物质资源进行发电。
二、输电与配电技术1.中国
特高压输电: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世界领先,实现了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电力传输,有效缓解了能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智能电网:中国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电网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效率。
2.英国
电网现代化:英国致力于电网现代化改造,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和韧性,以适应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
分布式能源接入:英国鼓励分布式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接入电网,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本地化、分散化。
三、储能技术1.中国
电池储能:中国电池储能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产能和技术水平均居世界前列。
抽水蓄能:中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为电网提供调峰填谷、紧急备用等服务。
2.英国
电池储能:英国在电池储能领域也有一定研究,特别是在家庭储能和社区储能方面,探索储能与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应用。
热储能:英国在热储能技术方面也有探索,利用热能储存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能源转换与利用技术1.中国
高效节能技术:中国在高效节能技术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如高效电机、节能灯具等,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等领域。
氢能技术:中国氢能产业发展迅速,氢能制备、储存、应用等环节技术不断突破,氢能汽车、氢能发电等应用逐步推广。
2.英国
碳捕获与封存(CCS):英国在CCS技术方面有一定研究,致力于减少化石能源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
智能能源管理系统:英国在智能能源管理系统方面也有创新,通过优化能源使用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英合作:中英两国在电气与能源装备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等活动。
国际标准制定:两国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推动电气与能源装备技术的国际化发展。
中英电气与能源装备技术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电力行业
发电
火力发电:高效燃烧技术、超超临界机组技术可提升发电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
可再生能源发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发电技术可应用于大型电站或分布式能源系统,满足不同规模的电力需求。
核电:先进核电技术(如“华龙一号”)可提供稳定、低碳的基荷电力。
输电与配电
特高压输电:实现远距离、大容量电力传输,优化能源资源配置。
智能电网: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电网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效率。
储能
电池储能:应用于电网调峰填谷、分布式能源接入、电动汽车充电站等场景。
抽水蓄能、热储能:提供大规模、长周期的储能解决方案。
二、交通运输行业
电动汽车
电池技术: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的锂离子电池技术推动电动汽车普及。
充电基础设施:智能充电桩、快速充电技术提升电动汽车使用便利性。
轨道交通
高效电机与驱动系统:提高列车运行效率,降低能耗。
能源管理系统:优化列车运行策略,减少能源浪费。
航空航天
轻量化、高效电气系统:应用于飞机、卫星等,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三、工业制造行业
高效节能设备
高效电机、变频器:降低工业生产中的能耗,提高生产效率。
智能控制系统:优化生产流程,减少能源浪费。
工业自动化
电气与能源装备技术:支持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
能源管理
分布式能源系统: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能源监控与优化:通过数据分析,实时调整能源使用策略。
四、建筑与基础设施行业
绿色建筑
智能能源管理系统:优化建筑能源使用,降低能耗。
分布式能源系统:如屋顶太阳能、地源热泵等,提供清洁能源。
城市基础设施
智能电网与微电网:提升城市供电可靠性,支持电动汽车充电、分布式能源接入等。
储能设施:平衡城市电网负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五、可再生能源与环保行业
风能、太阳能
高效发电设备: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效率,降低成本。
储能技术: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提高电网稳定性。
碳捕获与封存(CCS)
电气与能源装备技术:支持CCS系统的运行,减少化石能源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
环保设备
高效除尘、脱硫、脱硝设备:应用于火力发电厂、工业锅炉等,减少污染物排放。
六、农业与农村能源领域
农业电气化
高效灌溉系统:利用电气与能源装备技术,提高灌溉效率,节约水资源。
农业机械化:支持电动农机具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农村能源
分布式能源系统:如农村屋顶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等,满足农村用电需求,促进能源自给自足。
七、新兴产业与未来技术
氢能产业
氢能制备、储存、应用技术:应用于氢能汽车、氢能发电等领域,推动能源转型。
智能能源互联网
电气与能源装备技术:支持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实现能源的高效、智能、分布式管理。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能源数据分析与优化: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优化能源使用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中英电气与能源装备技术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中国知名研究机构与企业品牌(一)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领域:超导电力、可再生能源并网、智能电网。
成果:主导中国超导磁储能技术攻关,推动高温超导材料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领域:特高压输电、电力系统自动化、新能源发电。
成果:研发特高压直流输电核心装备,支撑中国“西电东送”战略。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
领域:电力电子、电动汽车驱动、微电网。
成果:突破宽禁带半导体功率器件技术,应用于高效电力转换系统。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领域:电网安全、储能技术、新能源消纳。
成果:建立中国首个电网储能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大规模储能商业化。
(二)企业品牌
国家电网公司
领域: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
技术亮点: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特高压电网,运营“网上国网”能源服务平台。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
领域:区域电网互联、海上风电并网、数字电网。
技术亮点: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电网智能化升级,推动南海海上风电大规模接入。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TL)
领域: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电动汽车电池。
技术亮点:全球市占率领先的动力电池供应商,研发“麒麟电池”提升能量密度。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领域:核电装备、燃气轮机、风电设备。
技术亮点:制造中国首台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主设备,布局氢能产业链。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领域:风力发电机组、海上风电、智慧风电场。
技术亮点:全球陆上风电装机容量领先,研发16MW海上风电机组。
二、英国知名研究机构与企业品牌(一)研究机构
帝国理工学院能源未来实验室
领域:碳捕获与封存(CCS)、氢能、智能电网。
成果:开发低成本CCS技术,推动英国“净零排放”目标。
剑桥大学工程系
领域:可再生能源系统、电力电子、能源存储。
成果:研发新型固态电池技术,提升储能安全性与寿命。
爱丁堡大学能源系统研究所
领域:分布式能源、能源政策、能源经济。
成果:建立英国首个社区级微电网示范项目,探索能源民主化路径。
英国国家电网公司(National Grid ESO)
领域:电网运营、可再生能源整合、能源市场设计。
成果:开发动态含碳量(DCF)机制,优化可再生能源并网经济性。
(二)企业品牌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Rolls-Royce)
领域:燃气轮机、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SMR)、氢能发电。
技术亮点:研发微型核反应堆技术,计划2030年前部署首台SMR。
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公司(Siemens Gamesa)
领域:风力发电机组、海上风电、储能。
技术亮点:推出14MW海上风电机组,开发“风电+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
庄信万丰公司(Johnson Matthey)
领域:燃料电池催化剂、氢能技术、电池材料。
技术亮点:提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核心材料,支持氢能汽车商业化。
Octopus Energy Group
领域:可再生能源零售、智能能源管理、虚拟电厂。
技术亮点:运营全球最大虚拟电厂之一,整合家庭储能与电动汽车参与电网调峰。
ITM Power公司
领域:电解水制氢、氢能基础设施、加氢站。
技术亮点:建成英国首个兆瓦级PEM电解槽,推动绿氢规模化生产。
三、中英合作与互补性分析
技术互补性
中国:在特高压输电、大规模储能、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领先。
英国:在碳捕获、氢能技术、能源系统优化方面经验丰富。
合作案例
中英清洁能源合作中心:联合开展海上风电、智能电网技术攻关。
国家电网与英国国家电网:在电网互联、跨国电力交易领域合作。
未来趋势
双方可加强在氢能产业链、海上风电、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的联合研发,推动技术标准互认与市场互通。
中英电气与能源装备技术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岗位类型与技能要求1. 研发与工程技术类
岗位名称 技能要求 典型职责 电力系统工程师 电力系统分析、电网规划、特高压/智能电网技术 电网稳定性优化、新能源并网方案设计 新能源工程师 风能/太阳能/储能技术、电力电子、仿真建模 光伏电站设计、风电机组控制算法开发 电池研发工程师 电化学、材料科学、电池管理系统(BMS) 锂离子电池材料改进、固态电池研发 氢能技术专家 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氢能系统集成 绿氢生产设备开发、氢能重卡动力系统设计 碳捕获工程师 CCS技术、热力学、工艺流程优化 燃煤电厂碳捕集装置设计、二氧化碳封存方案 2. 智能制造与数字化类
岗位名称 技能要求 典型职责 工业自动化工程师 PLC编程、SCADA系统、机器人控制 智能工厂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数字孪生技术应用 能源数据分析师 Python/R、机器学习、能源建模 电网负荷预测、用户侧能效优化 物联网工程师 嵌入式系统、通信协议(LoRa/NB-IoT)、云平台开发 分布式能源设备远程监控系统开发 3. 项目管理类
岗位名称 技能要求 典型职责 项目经理(能源) PMP认证、跨部门协作、风险管理 海上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国际能源合作项目协调 技术销售工程师 技术背景、客户沟通、市场分析 储能系统解决方案销售、能源装备技术推广 二、中英就业市场对比1. 中国市场特点
需求集中领域:
新能源装备制造:光伏逆变器、风电机组、储能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金风科技)。
电网基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及其下属设计院。
电动汽车产业链:电池、电机、充电桩企业(如比亚迪、特来电)。
薪资水平:
应届生:15-30万元/年(一线城市,技术岗)。
资深工程师:30-80万元/年(5年以上经验,含股权激励)。
政策驱动:
“双碳”目标推动新能源项目大规模落地,2023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超200GW。
2. 英国市场特点
需求集中领域:
海上风电:Siemens Gamesa、Ørsted等企业主导全球海上风电技术。
氢能与CCS:ITM Power、Johnson Matthey等企业布局绿氢产业链。
能源系统优化:Octopus Energy、National Grid ESO推动虚拟电厂与智能电网。
薪资水平:
应届生:£28,000-£40,000/年(约合25-36万元人民币)。
资深工程师:£50,000-£80,000/年(约合45-72万元人民币)。
政策驱动:
英国政府承诺2030年海上风电装机达50GW,氢能产能10GW。
三、新兴领域与跨界机会1. 能源互联网与微电网
岗位需求:微电网规划工程师、能源交易平台开发。
典型企业:中国(新奥集团)、英国(Open Energi)。
技能要求:区块链技术、电力市场机制设计。
2. 退役设备回收与循环经济
岗位需求:电池回收工程师、风电叶片再利用技术专家。
典型企业:中国(格林美)、英国(Aceleron)。
技能要求:材料再生技术、生命周期评估(LCA)。
3. 能源金融与碳交易
岗位需求:碳资产管理师、绿色金融分析师。
典型企业:中国(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英国(ICE Futures Europe)。
技能要求:碳市场规则、ESG投资分析。
四、求职建议
技术方向选择:
短期就业:优先新能源、储能等高增长领域。
长期发展:布局氢能、CCS等前沿技术,积累跨学科能力(如电化学+材料)。
中英市场差异应对:
中国:注重项目经验与政策敏感性(如“十四五”能源规划)。
英国:强调创新与国际化视野(如参与欧盟Horizon项目)。
技能提升路径:
硬技能:掌握MATLAB/Simulink、COMSOL、ANSYS等仿真工具。
软技能:培养跨文化协作能力(如参与中英联合研发项目)。
五、未来趋势展望
技术融合:电气与能源装备将深度融合AI、5G、区块链等技术,催生“智能能源系统工程师”等新岗位。
全球化竞争:中英企业将在全球海上风电、绿氢供应链等领域展开人才争夺。
政策红利:中国“新基建”与英国“绿色工业革命”将持续释放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