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在教育研究、实践应用、推广普及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业委员会2025年会拟定于2025年7月15日-7月17日在安徽合肥举办。会议主题为“科创城市背景下的绿色疗法”,回应科技智能时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健康危机与环境焦虑,探讨园林康养的社会服务属性,重塑预防性的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大众健康,助力健康中国!
诚挚邀请行业相关人员出席此次盛会,积极参与交流探讨,共享资源、共谋发展!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业委员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业研究现状
一、研究热点与理论进展
核心理论构建
注意力恢复理论(ART):自然环境通过“软魅力”(如树木、流水)减少心理疲劳,提升专注力。研究表明,在自然环境中散步15分钟即可显著降低皮质醇水平(Berman et al., 2008)。
压力恢复理论(SRT):自然环境能降低生理应激反应(如心率、血压),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园艺活动(如种植、修剪)被证实可降低焦虑评分(Ulrich et al., 1991)。
生物多样性假说:接触多样化的自然环境有助于提升免疫功能,减少炎症反应(Rook, 2013)。
跨学科融合
医学与康复学:园艺疗法被纳入老年痴呆、抑郁症、自闭症等疾病的辅助治疗方案。例如,日本“绿色疗愈”项目通过园艺活动改善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Kam et al., 2013)。
心理学:自然环境对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成为研究重点。正念园艺(Mindful Gardening)结合正念冥想与园艺操作,显著提升幸福感(Sempik et al., 2003)。
量化评估方法
生理指标:心率变异性(HRV)、唾液皮质醇、脑电波(α波)等被用于评估自然暴露与园艺活动的生理效应。
心理量表:POMS(心境状态量表)、GDS(老年抑郁量表)、SF-36(生活质量量表)等工具被广泛应用。
二、实践应用与案例
医疗康复领域
精神疾病:日本“森林疗法基地”通过森林浴和园艺活动降低抑郁症复发率(Morita et al., 2007)。
认知障碍:美国“记忆花园”项目通过感官刺激(如触摸植物、闻花香)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Cohen-Mansfield et al., 2010)。
养老与社区
养老院:园艺疗法被纳入日常活动,改善老年人社交互动与生活满意度(Detweiler et al., 2012)。
社区花园:英国“社区园艺计划”通过集体种植活动减少孤独感,提升社区凝聚力(Wakefield et al., 2007)。
教育与儿童发展
特殊教育:园艺疗法被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感官整合训练(Scott et al., 2015)。
学校课程:日本“校园农场”项目通过种植活动提升学生注意力与责任感(Ohta et al., 2018)。
三、国际研究现状
欧美国家
美国:美国园艺疗法协会(AHTA)制定专业认证体系,推动园艺疗法在医疗、教育领域的标准化应用。
欧洲:德国“森林医学”研究领先,通过随机对照试验验证森林浴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疗效(Li, 2010)。
亚洲国家
日本:最早将园艺疗法纳入医保体系,建立“绿色疗愈师”职业资格认证。
韩国:通过“国家森林疗愈计划”推广森林疗法,建设100余处森林疗愈基地。
四、国内研究现状
起步阶段
政策支持: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推动园林康养研究。
学术研究: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研究聚焦于自然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李树华, 2011)。
实践探索
医疗领域: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回龙观医院等开展园艺疗法试点项目。
养老产业:泰康之家、万科随园等养老社区引入园艺疗法,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挑战与不足
专业人才短缺:缺乏系统化的职业认证体系,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研究深度不足:多集中于定性描述,缺乏大样本、长期追踪的量化研究。
社会认知度低:公众对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的认知仍停留在“休闲活动”层面。
五、未来发展方向
跨学科协同创新
结合神经科学、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深入揭示自然环境与园艺活动对身心健康的生物学机制。
标准化与职业化
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推动园艺疗法师、森林疗愈师等职业规范化发展。
社区化与普惠化
将园林康养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建设“15分钟康养圈”,提升全民健康福祉。
国际合作与交流
借鉴欧美、日韩经验,开展跨国联合研究,推动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的全球化发展。
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业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医疗与康复产业
精神疾病治疗
应用场景: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精神疾病的辅助治疗。
案例:日本“绿色疗愈”项目通过森林浴和园艺活动,显著降低抑郁症患者的焦虑评分(Kam et al., 2013)。
慢性病管理
应用场景: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康复与预防。
案例:德国“森林医学”研究证实,森林浴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Li, 2010)。
认知障碍干预
应用场景: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症等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训练。
案例:美国“记忆花园”项目通过感官刺激(如触摸植物、闻花香)延缓认知衰退(Cohen-Mansfield et al., 2010)。
二、养老与社区服务
养老机构
应用场景:提升老年人的社交互动、生活满意度与身体机能。
案例: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引入园艺疗法,通过种植活动改善老年人抑郁情绪(Detweiler et al., 2012)。
社区健康促进
应用场景:社区花园、屋顶农场等公共空间的建设,促进居民身心健康。
案例:英国“社区园艺计划”通过集体种植活动减少孤独感,提升社区凝聚力(Wakefield et al., 2007)。
三、教育与特殊教育
学校教育
应用场景: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责任感与自然认知能力。
案例:日本“校园农场”项目通过种植活动,改善学生的专注力与团队协作能力(Ohta et al., 2018)。
特殊教育
应用场景:自闭症、多动症等特殊儿童的感官整合训练。
案例:美国“园艺疗法”被纳入自闭症儿童康复课程,通过触摸植物、浇水等活动提升社交技能(Scott et al., 2015)。
四、旅游与休闲产业
森林康养旅游
应用场景:森林浴、自然疗愈等旅游产品的开发。
案例:韩国“国家森林疗愈计划”建设100余处森林疗愈基地,吸引游客参与自然疗愈活动。
主题公园与度假村
应用场景:结合园艺疗法设计互动体验项目,提升游客体验感。
案例:新加坡“滨海湾花园”通过垂直花园、云雾林等景观设计,提供身心放松的休闲空间。
五、企业与职场健康
员工健康管理
应用场景:缓解职场压力、提升工作效率与创造力。
案例:谷歌、微软等科技公司在办公区设置屋顶花园或绿植墙,改善员工工作环境(Kaplan, 1995)。
团队建设活动
应用场景:通过园艺活动增强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案例:日本企业开展“园艺团建”活动,通过共同种植植物提升团队凝聚力。
六、城市规划与公共空间设计
健康城市规划
应用场景:将园林康养理念融入城市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设计。
案例:新加坡“花园城市”战略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康复景观设计
应用场景:医院、疗养院等场所的景观设计,促进患者康复。
案例:美国“康复花园”通过自然景观与园艺活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Ulrich, 1984)。
七、农业与乡村振兴
康养农业
应用场景:结合园艺疗法开发康养农场、采摘园等农业旅游项目。
案例:中国浙江“安吉康养农场”通过种植体验、自然教育等活动,吸引城市居民参与。
乡村振兴
应用场景:利用园林康养理念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促进经济发展。
案例:日本“乡村疗愈”项目通过森林浴、农耕体验等活动,带动乡村旅游收入增长。
八、心理健康与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与治疗
应用场景:将园艺疗法作为心理咨询的辅助手段,缓解来访者情绪问题。
案例:美国心理治疗师通过园艺活动帮助来访者建立自信与责任感(Relf, 1992)。
压力管理培训
应用场景:为企业或个人提供压力管理课程,结合园艺活动放松身心。
案例:英国“园艺减压工作坊”通过种植多肉植物等活动,帮助参与者缓解工作压力。
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业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际知名研究机构1. 学术与科研机构
美国
美国园艺疗法协会(AHTA)
定位:全球最早成立的园艺疗法专业组织,制定行业标准与认证体系。
贡献:推动园艺疗法在医疗、教育领域的标准化应用,出版《Journal of Therapeutic Horticulture》等权威期刊。
芝加哥植物园(Chicago Botanic Garden)
定位:北美最大的园艺疗法研究中心,开设硕士课程与职业培训。
贡献:开展“园艺疗法与认知障碍”等长期研究项目,与医院、学校合作开展实践。
日本
日本森林医学研究会
定位:全球森林医学研究的领军机构,专注于自然环境对健康的生理影响。
贡献:通过临床试验验证森林浴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疗效,推动“森林疗法基地”认证体系。
千叶大学环境健康 field 科学研究中心
定位:亚洲园艺疗法研究的学术高地,聚焦跨学科研究。
贡献:开发“五感园艺疗法”模型,研究植物气味、触感对情绪的调节作用。
欧洲
德国弗莱堡大学森林医学研究所
定位:欧洲森林疗法的核心研究机构,结合神经科学与环境心理学。
贡献:通过脑电波、心率变异性等指标量化森林环境对压力的缓解效果。
英国皇家园艺学会(RHS)
定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园艺组织,推动园艺疗法在社区与教育中的应用。
贡献:发起“绿色关怀”计划,为学校、养老院提供园艺疗法工具包与培训。
2. 国际组织与基金会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贡献:发布《自然与健康白皮书》,倡导将自然环境纳入公共卫生政策。
国际森林疗育协会(IFTA)
贡献:制定全球森林疗愈基地认证标准,推动跨国合作研究。
二、国内知名研究机构1. 高校与科研院所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定位:国内园林康养研究的学术中心,开设“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硕士方向。
贡献:李树华教授团队开展“园艺疗法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等研究,出版《园艺疗法概论》。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定位:聚焦园艺疗法在农业与健康领域的交叉研究。
贡献:开发“康养农业”模式,推动园艺疗法与乡村旅游的结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定位:研究康复景观设计,推动园林康养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贡献:提出“健康城市”理论,强调公共绿地对居民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2. 专业组织与协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业委员会
定位:国内首个园林康养领域的专业组织,推动产学研合作。
贡献:制定《园艺疗法师职业能力标准》,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与培训。
台湾园艺福祉推广协会
定位:中国台湾地区园艺疗法的核心推动者。
贡献:开展“园艺福祉师”认证,推广园艺疗法在养老、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三、国际知名企业品牌1. 医疗与养老机构
日本“绿色疗愈”公司
定位:全球领先的园艺疗法服务提供商,覆盖医疗、养老、教育领域。
产品:提供“森林疗愈师”培训、园艺疗法课程设计与设备供应。
美国“Thrive”园艺疗法公司
定位:专注于精神疾病与认知障碍的园艺疗法解决方案。
产品:开发“认知花园”设计模板,与医院、养老院合作开展项目。
2. 旅游与休闲企业
韩国“江原道森林疗愈基地”
定位:亚洲最大的森林疗愈旅游目的地,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产品:提供森林浴、农耕体验、芳香疗法等康养服务。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定位:全球城市康养景观的标杆,融合园艺疗法与生态教育。
产品:设计“花穹”“云雾林”等主题花园,吸引游客参与自然疗愈活动。
3. 科技与产品企业
荷兰“Priva”智能园艺系统
定位:全球领先的园艺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产品:开发智能温室、植物生长监测系统,支持康养农业的规模化应用。
日本“Panasonic”健康住宅
定位:将园艺疗法融入智能家居设计。
产品:推出“室内垂直花园”“植物空气净化系统”,改善居家环境健康。
四、国内知名企业品牌1. 医疗与养老机构
泰康之家养老社区
定位:国内高端养老社区的代表,引入园艺疗法提升服务质量。
产品:建设“记忆花园”“康复菜园”,开展种植、采摘等疗愈活动。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定位:国内精神疾病治疗的领军机构,开展园艺疗法临床研究。
产品:设计“园艺治疗室”,为抑郁症、焦虑症患者提供辅助治疗。
2. 旅游与休闲企业
浙江“安吉康养农场”
定位:国内康养农业的标杆项目,结合园艺疗法与乡村旅游。
产品:提供“森林疗愈”“农耕体验”“自然教育”等课程,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万科“随园嘉树”养老社区
定位:国内社区化养老的典范,推广园艺疗法。
产品:建设“共享菜园”“芳香花园”,组织老年人参与园艺活动。
3. 科技与产品企业
北京“绿普森”科技
定位:国内园艺疗法设备与服务的提供商。
产品:开发“智能园艺治疗箱”“植物情绪监测系统”,支持家庭与机构应用。
上海“森呼吸”环境科技
定位:专注于室内植物健康解决方案。
产品:推出“植物疗愈墙”“空气净化植物组合”,改善办公与居家环境。
五、总结与趋势分析
国际趋势
标准化与职业化:AHTA、IFTA等组织推动行业认证与标准制定。
跨学科融合:结合神经科学、大数据分析,深化自然环境对健康的机制研究。
国内趋势
政策驱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的发展。
产学研结合:高校、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加速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未来方向
社区化与普惠化:将园林康养融入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全民健康福祉。
国际化合作:借鉴欧美、日韩经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交流与标准统一。
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业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招聘岗位1. 医疗与康复领域
园艺治疗师(Horticultural Therapist)
职责:在医院、康复中心或精神卫生机构设计并实施园艺疗法项目,帮助患者改善情绪、提升认知功能或促进身体康复。
技能要求:掌握园艺疗法理论、植物护理技能,具备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典型雇主:综合医院、精神科医院、康复疗养院。
康复景观设计师
职责:为医疗机构设计康复花园、疗愈空间,结合植物配置与空间布局提升患者康复效果。
技能要求:熟悉康复医学原理、园林设计软件(如AutoCAD、SketchUp),了解无障碍设计规范。
典型雇主:医疗建筑设计公司、景观设计事务所。
2. 养老与社区服务领域
养老机构园艺活动策划师
职责:在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组织老年人参与园艺活动,改善身心健康。
技能要求:了解老年心理学,具备活动策划与组织能力。
典型雇主:高端养老社区、连锁养老机构。
社区园艺福祉专员
职责:在社区推广园艺疗法,组织居民参与社区花园建设,促进邻里关系与心理健康。
技能要求:熟悉社区工作方法,具备植物种植指导能力。
典型雇主: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
3. 教育与特殊教育领域
学校园艺教育教师
职责:在中小学或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园艺课程,培养学生的自然认知能力与责任感。
技能要求:具备教学经验,了解儿童心理学或特殊教育理论。
典型雇主:国际学校、特殊教育机构。
特殊儿童园艺干预师
职责:为自闭症、多动症等特殊儿童设计园艺活动,改善其社交技能与感官整合能力。
技能要求:掌握特殊教育方法,熟悉园艺疗法的具体操作。
典型雇主: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
4. 旅游与休闲领域
康养旅游产品经理
职责:在旅游公司开发森林疗愈、农耕体验等康养旅游产品,设计行程与活动内容。
技能要求:了解旅游市场趋势,具备产品策划与营销能力。
典型雇主:康养旅游公司、度假村。
自然疗愈导师
职责:在景区或疗愈基地带领游客进行森林浴、冥想等自然疗愈活动。
技能要求:熟悉自然疗愈理论,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引导能力。
典型雇主:森林公园、康养度假村。
5. 科研与学术领域
园林康养研究员
职责:在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的理论研究,如植物气味对情绪的影响。
技能要求:具备科研能力,熟悉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典型雇主:高校、科研院所。
康复景观评估专家
职责:评估康复花园、疗愈空间的实际效果,提出优化建议。
技能要求:掌握环境心理学、统计学方法,具备跨学科研究能力。
典型雇主:第三方评估机构、政府规划部门。
6. 企业与职场健康领域
企业园艺健康顾问
职责:为企业设计屋顶花园、绿植墙等职场健康项目,缓解员工压力。
技能要求:了解企业需求,具备园艺设计与健康管理知识。
典型雇主:健康管理公司、大型企业HR部门。
团队建设园艺活动策划师
职责:为企业设计以园艺为主题的团队建设活动,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技能要求:具备活动策划经验,熟悉团队动力学。
典型雇主:拓展训练公司、企业培训部门。
二、新兴就业机会1. 科技与产品开发
智能园艺设备研发工程师
职责:开发用于园艺疗法的智能设备,如植物情绪监测系统、自动化种植箱。
技能要求:掌握物联网、传感器技术,了解园艺疗法需求。
典型雇主:科技公司、农业科技企业。
园艺疗法APP产品经理
职责:开发园艺疗法相关的移动应用,提供种植指导、情绪记录等功能。
技能要求:具备产品思维,熟悉用户需求分析。
典型雇主:互联网公司、健康科技企业。
2. 乡村振兴与农业领域
康养农业项目经理
职责:在乡村开发康养农场、采摘园等项目,结合园艺疗法与乡村旅游。
技能要求:了解农业政策,具备项目运营能力。
典型雇主:农业投资公司、地方政府乡村振兴部门。
乡村疗愈基地运营官
职责:管理乡村疗愈基地,组织游客参与农耕、森林浴等活动。
技能要求:熟悉乡村旅游运营,具备活动策划能力。
典型雇主:乡村旅游开发公司、民宿品牌。
三、职业发展路径
初级岗位
园艺治疗师助理、社区园艺活动实习生、企业健康项目助理。
中级岗位
园艺治疗师、康复景观设计师、康养旅游产品经理。
高级岗位
园林康养专家、康复景观评估顾问、企业健康总监。
跨界发展
结合心理学、医学背景,成为自然疗愈心理咨询师;或结合设计背景,成为健康城市规划师。
四、行业需求与薪资水平
需求趋势
随着老龄化加剧与“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医疗、养老、社区服务领域需求旺盛。
康养旅游、乡村振兴等新兴领域成为就业增长点。
薪资水平
初级岗位:月薪5,000-10,000元(一线城市)。
中级岗位:月薪10,000-20,000元(一线城市)。
高级岗位:年薪30万-50万元(资深专家或管理者)。
五、总结与建议
核心能力
掌握园艺疗法理论、植物护理技能,具备跨学科知识(如心理学、医学)。
培养沟通、组织、策划能力,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
职业选择建议
偏好实践:选择园艺治疗师、社区园艺活动策划师等岗位。
偏好设计:选择康复景观设计师、康养旅游产品经理等岗位。
偏好科研:选择园林康养研究员、康复景观评估专家等岗位。
行业趋势
政策支持:国家鼓励“健康+园林”融合,推动相关岗位发展。
技术赋能:智能设备、大数据分析将提升园艺疗法的效率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