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生物技术与材料产学研合作研讨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09-26 ~ 2025-09-28
举办场地:郑州市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当前,生物技术与材料领域正加速融合,成为推动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环境治理等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在国家“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引领下,跨学科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已成为突破行业技术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为深化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促进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的有效衔接,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定于2025年9‌月26—28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2025全国生物技术与材料产学研合作研讨会”。本次会议聚焦生物材料设计、智能制造工艺、生物医药载体开发、绿色可降解材料、植物生物技术体系开发与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方向‌,搭建学术界、产业界与资本界的高效对话平台。会议将邀请‌两院院士、高校科研团队领军学者、头部企业技术总监、医疗机构专家及风险投资机构代表‌共聚一堂,通过主旨报告、青年报告、项目路演等形式,构建多方协作生态。

会议主题

跨界融合·绿色新质

部分已经确定出席报告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苏州科技大学 李长明教授

报告题目:医学诊疗与纳米药物技术前沿与进展

清华大学 陈国强教授

报告题目: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生产与应用

南京工业大学 郭凯教授

报告题目:生物基材料研究进展

青岛大学 夏延致教授

报告题目:海陆天然多糖高分子加工技术及产业化进展

武汉大学 张先正教授

报告题目: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 高长有教授

报告题目:无毒广谱抗菌抗病毒材料及应用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刘尽尧研究员

报告题目:微生物表面修饰与功能调控

会议议题

本次会议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生物基材料研发与产业化

2.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材料创新

3. 生物医药与智能生物材料

4. 生物制造新原料与化工替代

5. 生物材料在低碳建筑与交通中的应用

6.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生态构建

7. 生物安全与伦理治理

8. 前沿议题:未来生物材料探索

9. 植物生物技术体系开发

10. 合成生物学

分论坛

论坛一:前沿生物技术与合成生物制造论坛

论坛二:生物材料表面与界面工程创新论坛

论坛三:再生医学与生物材料临床转化论坛

论坛四:生物可降解材料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论坛

论坛五:生物质资源与绿色材料转化论坛

论坛六:海洋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交叉论坛

论坛七:纳米生物材料与生物医药创制论坛

论坛八:植物分子设计育种论坛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生物技术与材料产学研合作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生物技术与材料产学研合作研究现状

一、合作现状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产学研合作,如《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等,明确提出要加强生物技术与材料领域的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合作主体多元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成为主要合作主体。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生物材料研发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华大基因、药明康德等企业在生物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方面具有优势。

区域合作活跃: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物技术与材料产学研合作网络。例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

二、合作模式

联合研发: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共享研究成果。例如,中国科学院与某生物医药企业合作开发新型生物材料,用于药物递送系统。

共建平台:合作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例如,清华大学与某企业共建“生物材料联合实验室”,开展前沿技术研究。

人才培养: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博士后等方式,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例如,某高校与某企业合作开展“生物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项目。

技术转移:高校、科研院所将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推动产业化。例如,某高校将一项新型生物材料的专利技术转让给某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

三、主要成果

关键技术突破:在生物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例如,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研发、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等。

产业化应用:部分科研成果已实现产业化,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某企业利用高校研发的生物材料技术,开发出新型医疗器械,市场反响良好。

国际合作: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与国际知名机构开展合作,提升了我国生物技术与材料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例如,某高校与美国某大学合作开展生物材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四、存在问题

合作机制不完善:部分合作项目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导致合作效果不佳。例如,某些合作项目因资金、人员等问题中途停滞。

成果转化率低:部分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存在“科研成果束之高阁”的现象。例如,某些生物材料技术因缺乏产业化资金和市场推广,未能实现规模化应用。

利益分配不均:合作各方在利益分配上存在分歧,影响合作积极性。例如,某些合作项目中,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对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存在争议。

人才流动不畅: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例如,某些高校教师因体制限制,难以全职参与企业研发工作。

五、发展趋势

深化合作机制:未来将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例如,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联合基金等方式,推动合作项目持续开展。

加强成果转化:加大对生物技术与材料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推动更多成果实现产业化。例如,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成果转化,建立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等。

优化利益分配:探索更加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性。例如,通过股权合作、收益分成等方式,实现利益共享。

促进人才流动: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推动人才在产学研之间自由流动。例如,建立“双聘制”“访问学者”等制度,促进人才交流与合作。

强化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知名机构在生物技术与材料领域的合作,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例如,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共建联合实验室等。

全国生物技术与材料产学研合作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医疗健康产业

生物医药

药物研发: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型药物,如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生物材料可用于药物载体,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疗效。

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广泛,如人工关节、心脏支架、生物可降解缝合线等。产学研合作推动了这些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再生医学

组织工程:利用生物材料和细胞技术,构建人工组织和器官,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例如,皮肤、骨骼、软骨等组织的再生。

干细胞治疗:生物技术与材料结合,为干细胞提供适宜的微环境,促进其增殖和分化,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二、农业与食品产业

生物农药与肥料

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型农药和肥料,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

转基因作物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良作物的抗病虫害、抗逆性等性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食品加工与保鲜

生物材料在食品包装、保鲜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例如,可降解的生物基包装材料、天然抗菌剂等。

三、环保与能源产业

生物降解材料

开发可生物降解的塑料、纤维等材料,减少白色污染,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生物能源

利用生物技术将生物质转化为生物燃料,如生物柴油、乙醇等,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

环境治理

生物材料在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例如,利用生物吸附剂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治理污染土壤。

四、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

新型生物材料

开发具有特殊性能的生物材料,如生物活性玻璃、生物陶瓷等,用于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

智能材料

结合生物技术与材料科学,开发具有感知、响应等智能特性的材料,如形状记忆材料、自修复材料等。

五、化妆品与个人护理产业

生物活性成分

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具有保湿、抗衰老、美白等功效的生物活性成分,应用于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

生物基原料

开发以生物质为原料的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如天然植物提取物、生物发酵产物等,满足消费者对天然、环保产品的需求。

六、其他新兴产业

3D生物打印

结合生物技术与3D打印技术,实现生物组织和器官的定制化制造,为个性化医疗提供可能。

生物传感器

利用生物材料开发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生物传感器,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

全国生物技术与材料产学研合作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知名研究机构1. 高校与科研院所

中国科学院

下属多个研究所(如过程工程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如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仿生材料设计等。

清华大学

材料学院与生命科学学院合作,聚焦生物材料、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例如开发可降解植入材料和智能药物递送系统。

北京大学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工学院联合开展生物材料研究,如生物相容性材料、水凝胶材料等,推动医疗领域应用。

浙江大学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具有优势,研发了多种组织工程支架和药物载体。

上海交通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推动生物材料在医疗器械和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四川大学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成果显著,如聚乳酸基生物材料。

2. 国家级实验室与工程中心

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大学)

专注于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推动人工器官、组织修复材料的临床应用。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

开展纳米生物材料、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等前沿研究,服务肿瘤治疗和精准医疗。

生物医用材料与器械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

聚焦生物材料表面改性、生物活性涂层等关键技术,提升医疗器械性能。

二、知名企业品牌1. 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企业

华熙生物

全球领先的透明质酸(玻尿酸)研发与生产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医美、骨科、眼科等领域。

迈瑞医疗

国内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在生物材料领域开发了高性能植入材料、生物传感器等。

正海生物

专注于再生医学领域,研发了口腔修复膜、生物膜等生物活性材料,推动组织再生。

威高集团

国内医用耗材龙头企业,在生物材料领域开发了血液透析器、人工血管等高端产品。

乐普医疗

心血管医疗器械领域的领军企业,研发了生物可吸收支架、药物洗脱球囊等创新产品。

2. 生物材料与生物技术企业

凯赛生物

全球领先的生物基材料企业,开发了生物基聚酰胺、生物基聚酯等环保材料,替代传统石化材料。

蓝晶微生物

专注于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材料研发,开发了可降解生物塑料PHA,推动绿色制造。

诺唯赞生物

在生物试剂、诊断原料等领域具有优势,同时布局生物材料研发,如生物活性涂层材料。

锦波生物

专注于重组胶原蛋白的研发与产业化,产品应用于医美、医疗器械等领域。

3. 跨国企业与合资企业

强生(Johnson & Johnson)

全球医疗器械巨头,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推动生物材料在骨科、心血管等领域的应用。

美敦力(Medtronic)

全球领先的医疗科技公司,在中国开展生物材料研发,如神经调控材料、心脏支架等。

巴斯夫(BASF)

全球化工巨头,在中国布局生物基材料研发,开发了生物基聚氨酯、生物基涂料等。

三、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案例

联合研发

清华大学与正海生物合作开发新型生物活性材料,用于口腔修复和组织再生。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凯赛生物合作研发生物基材料,推动绿色化工与材料创新。

共建平台

四川大学与威高集团共建“生物医用材料联合实验室”,开展高端医疗器械研发。

华南理工大学与乐普医疗共建“心血管生物材料工程中心”,推动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产业化。

技术转移与产业化

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多项生物材料技术转让给企业,推动人工关节、生物膜等产品的临床应用。

蓝晶微生物与多家企业合作,将生物基材料PHA应用于包装、纺织等领域。

四、发展趋势与展望

跨学科融合

生物技术与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将加速,推动新型生物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生物基材料、可降解材料将成为未来研发重点,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个性化医疗与精准治疗

生物材料在3D打印、组织工程、药物递送等领域的应用将推动个性化医疗的发展。

国际合作与竞争

国内机构与企业将加强与国际领先机构的合作,提升在全球生物技术与材料领域的竞争力。

全国生物技术与材料产学研合作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研发类岗位1. 生物材料研发工程师

职责:负责新型生物材料的研发与优化,如生物可降解材料、组织工程支架、药物载体等。

技能要求:材料科学、高分子化学、生物医学工程背景,熟悉材料合成与表征技术(如SEM、XRD、FTIR等)。

典型企业:华熙生物、威高集团、正海生物、凯赛生物等。

2. 生物技术研究员

职责:开展基因编辑、细胞培养、生物合成等前沿技术研究,推动生物技术在材料领域的应用。

技能要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合成生物学背景,熟悉CRISPR、细胞培养、蛋白质表达等技术。

典型机构: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

3. 医疗器械研发工程师

职责:开发高端医疗器械,如人工关节、心脏支架、生物传感器等。

技能要求: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背景,熟悉医疗器械设计与临床应用。

典型企业:迈瑞医疗、乐普医疗、美敦力(中国)等。

二、生产与工艺类岗位1. 生物材料生产工艺工程师

职责:负责生物材料的规模化生产与工艺优化,确保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

技能要求:材料工程、化学工程背景,熟悉GMP生产规范与工艺放大技术。

典型企业:蓝晶微生物、锦波生物、诺唯赞生物等。

2. 质量检测与控制工程师

职责:制定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的质量标准,开展检测与认证工作。

技能要求:生物材料、分析化学背景,熟悉ISO 13485、FDA等质量管理体系。

典型企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

三、应用与转化类岗位1. 技术转化经理

职责: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协调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技能要求:生物技术、材料科学背景,熟悉技术转移流程与商业化运作。

典型机构: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平台。

2. 临床应用工程师

职责:负责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设计与应用推广。

技能要求: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背景,熟悉医疗器械注册流程与临床需求。

典型企业:医疗器械企业、医院科研部门。

四、市场与销售类岗位1. 生物材料产品经理

职责:负责生物材料产品的市场定位、推广策略与销售支持。

技能要求:生物技术、市场营销背景,熟悉生物材料行业动态与客户需求。

典型企业: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企业。

2. 技术支持工程师

职责:为客户提供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的技术支持与培训。

技能要求: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背景,具备良好的沟通与问题解决能力。

典型企业:医疗器械企业、技术服务公司。

五、新兴领域岗位1. 3D生物打印工程师

职责:开发3D生物打印技术,用于组织工程与个性化医疗。

技能要求: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背景,熟悉3D打印设备与生物墨水研发。

典型机构:高校科研团队、创新型企业。

2. 合成生物学工程师

职责: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设计生物材料,如生物基聚合物、生物活性分子等。

技能要求:合成生物学、代谢工程背景,熟悉基因线路设计与发酵工艺。

典型企业:凯赛生物、蓝晶微生物等。

六、科研与教育类岗位1. 高校教师/科研人员

职责:从事生物技术与材料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技能要求:博士学位,具备独立科研能力与学术成果。

典型机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

2. 博士后研究员

职责:在高校或科研院所开展博士后研究,推动学科前沿发展。

技能要求: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与生物技术与材料相关。

典型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

七、行业发展趋势与就业前景

跨学科人才需求增加:生物技术与材料领域的融合趋势明显,具备多学科背景的人才更受欢迎。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生物基材料、可降解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成为热点,相关岗位需求增长。

个性化医疗与精准治疗:3D生物打印、组织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国际合作与竞争: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加深,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更具竞争力。

八、求职建议

提升专业技能:掌握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熟悉实验技术与数据分析方法。

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实习、科研项目或产学研合作,积累行业经验与资源。

关注行业动态:了解生物技术与材料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与市场需求,调整职业规划。

拓展人脉网络:参加学术会议、行业展会,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联系。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