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生物农业领域学术交流,促进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与生物育种等技术融合创新,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黑龙江大学、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等单位,将于2025年8月10—14日在黑龙江哈尔滨联合主办第二届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学术大会。大会围绕绿色高效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主题,邀请本领域院士、涉农学院院长、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分享生物育种、植物保护、园艺植物、作物育性与杂种优势、AI育种等领域最新进展和成果,交流“新农科”与科技小院建设发展经验,探索构建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助力我国农业强国建设。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要求,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等单位创办国际综合性期刊《Originality》(中文名《原创》)。为打开“以刊促会、以会促刊”的良好局面,同时召开第一届国际学术期刊发展推进会,邀请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相关负责人,介绍国际科技前沿趋势、期刊特点,交流办刊经验,推动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大会主题
绿色高效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
会议方式:
线上线下结合,线下报告通过网络进行同步直播
会议规模:
线下参会人数约800人
大会主席:
翟虎渠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主席,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会长,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武贵龙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万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
王敬波
黑龙江大学校长,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专家
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万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
大会指导:
孙传范
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
张清
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任
邓小明
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原主任
大会执行主席:
万向元
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农业研究院院长
大会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
李付广
郑州大学农学院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黄季焜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大会学术领域论坛召集人:
农学院院长论坛:单卫星、都兴林
生物育种论坛:汤继华,孔照胜
植物保护论坛:刘玉乐,向文胜
园艺植物论坛:许勇,陈昆松
育性与杂优论坛:王海洋,谢传晓
国际期刊推进会:金双侠,安瑞
科技小院论坛:胡凤益,林林
青年学者论坛:肖仕,代明球
研究生论坛:方磊,边少敏
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白明义 柏连阳 岑海燕 陈 锋 陈发棣
陈剑平 陈乐天 陈庆山 陈晓亚 陈学森
陈学伟 单卫星 邓兴旺 都兴林 傅向东
傅正擎 高 福 高彩霞 谷晓峰 管清美
郭红卫 何光华 胡凤益 胡培松 黄季焜
姜道宏 姜里文 金双侠 康振生 孔凡江
孔照胜 李承道 李传友 李付广 李红菊
李新海 李学军 刘玉乐 刘裕强 刘忠松
刘仲华 马雄风 马正强 马峙英 倪中福
欧阳亦聃 钱 前 钱 韦 秦国政 秦建春
邱丽娟 茹振钢 司怀军 宋宝安 宋纯鹏
孙崇德 汤继华 万建民 万向元 王二涛
王海洋 王应祥 向文胜 肖 仕 谢 旗
谢传晓 徐 强 许 勇 杨仲南 张立新
张绍铃 张献龙 张友军 赵春江 钟思林
朱龙付 翟虎渠 邹学校
大会组委会:
大会组委会主任:
万向元,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农业研究院院长
尹 胜,新疆伊宁县天山花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主任
陈庆山,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
朱龙付,黑龙江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井立强,黑龙江大学副校长
大会组委会副主任:
张立新,河南大学副校长
陈乐天,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司怀军,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
马峙英,河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马雄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
肖 仕,中山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
秦建春,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院长
何光华,西南大学农学部原部长、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原院长
胡凤益,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
肖晓玲,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农业研究院党委书记
组委会秘书长:
李 丽,黑龙江大学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处长(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原院长)
申忠宝,黑龙江农业科学院总农艺师
安学丽,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农业研究院副院长
魏 珣,北京科技大学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辛大伟,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
组委会副秘书长(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陈向东 程晓非 程泽强 方 磊 何倩梅
胡筑兵 焦 浈 龙 艳 路运才 李茂营
钱大益 王 楠 王拴锁 吴刘记 吴 涛
兴 旺 杨德龙 杨 芳 杨作仁 张石来
张 艳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学术大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研究现状
作物杂种优势研究现状1.主要作物杂种优势利用
水稻:我国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通过“三系法”“两系法”等杂交水稻技术,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品种。例如,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多次刷新水稻单产世界纪录,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且不断有新的优良品种推向市场。
玉米: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玉米杂交种覆盖率已超过95%,通过不断选育和推广优良杂交种,玉米产量大幅提高。同时,针对不同生态区域和种植需求,培育出了早熟、中熟、晚熟等多种类型的杂交玉米品种,满足了多样化的生产需求。
小麦: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相对水稻和玉米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科研人员通过多种途径探索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如化学杀雄、光温敏雄性不育等,培育出了一些具有杂种优势的小麦组合,并在部分地区进行了示范推广。不过,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仍面临一些技术难题,如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选育难度较大、制种成本较高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杂种优势机理研究
遗传基础研究:科研人员利用分子标记、基因组测序等技术手段,对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杂种优势是由多个基因的互作效应引起的,涉及到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等。通过定位和克隆与杂种优势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揭示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生理生化机制研究:在生理生化层面,研究表明杂种优势与作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代谢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例如,杂交种通常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较强的物质积累能力和更好的抗逆性,这些生理生化特性的优势共同促进了杂种优势的表现。
3.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创新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杂种优势利用中,可以快速、准确地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和杂交组合,提高育种效率。例如,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实现对目标性状基因的定向选择,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进程。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为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新的手段。科研人员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作物的关键基因进行精准修饰,创造出具有特定杂种优势的新种质资源,为杂种优势利用开辟新的途径。
生物育种研究现状1.转基因育种
研究进展:我国在转基因作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等性状转基因育种方面,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作物品种。例如,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应用,有效减少了棉铃虫的危害,降低了农药使用量,提高了棉花产量和质量。
安全性评价与监管:我国高度重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和监管工作,建立了严格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管理体系。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和经营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确保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2.基因编辑育种
技术发展:基因编辑技术,尤其是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为生物育种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我国科研人员迅速跟进,在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对作物的特定基因进行精准编辑,实现对作物性状的定向改良。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了抗白粉病的小麦、富含β-胡萝卜素的水稻等新品种。
应用前景:基因编辑育种具有精准、高效、周期短等优点,在作物品质改良、抗逆性增强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有望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分子设计育种
概念与原理:分子设计育种是基于作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方法,对作物的目标性状进行精准设计和定向改良的一种新型育种技术。通过分子设计育种,可以提前预测和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提高育种效率和成功率。
研究实践:我国在分子设计育种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例如,建立了主要作物的基因组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开发了一些分子设计育种软件和工具,为分子设计育种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4.合成生物学育种
新兴领域:合成生物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在生物育种领域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可以设计和构建人工生物系统,实现对作物代谢途径的定向改造和优化,创造出具有新性状和新功能的作物品种。
研究探索:我国科研人员开始关注合成生物学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研究。例如,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改造作物的光合作用途径,提高光合效率;构建人工合成基因线路,增强作物的抗逆性等。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技术瓶颈
尽管我国在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技术瓶颈。例如,在杂种优势利用方面,小麦等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技术还不够成熟;在生物育种方面,基因编辑技术的脱靶效应、转基因作物的公众接受度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解决。
2.种质资源创新不足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但在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方面还存在不足。缺乏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新种质资源,限制了育种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产业化应用滞后
部分先进的育种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产业化应用相对滞后。例如,一些基因编辑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成果尚未及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
发展趋势与展望1.多技术融合创新
未来,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研究将更加注重多种技术的融合创新。例如,将基因编辑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将分子设计育种与合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优良的作物品种。
2.绿色高效育种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绿色高效育种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培育具有节水、节肥、抗逆等特性的作物品种,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3.产业化加速推进
政府和企业将加大对生物育种产业的支持力度,加速先进育种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建立健全生物育种产业链,加强育种、繁种、推广等环节的协同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农业领域
粮食生产
提高产量:通过杂种优势利用和生物育种技术培育出的高产作物品种,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显著提高了粮食产量。以杂交水稻为例,其单产一般比常规水稻高20% - 30%,有效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改善品质:生物育种技术可以改良作物的品质,如提高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改善稻米的口感和营养品质等,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粮食的需求。
增强抗性:培育出具有抗病虫害、抗逆境(如抗旱、抗寒、抗盐碱等)特性的作物品种,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例如,抗虫转基因棉花可以有效抵御棉铃虫的侵害,减少农药喷洒次数。
经济作物种植
油料作物:在油菜、大豆等油料作物中应用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技术,可提高含油量和产量。如高油酸油菜品种的培育,不仅提高了油菜籽的出油率,还改善了油脂的品质,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更好的氧化稳定性。
纤维作物:对于棉花等纤维作物,通过育种技术可以提高纤维的长度、强度和细度等品质指标,提升纺织产品的质量。同时,培育抗病虫害的棉花品种,有助于保障棉花的稳定生产。
糖料作物:在甘蔗、甜菜等糖料作物上,利用杂种优势和生物育种手段,可提高含糖量和产量,满足制糖工业的需求。
食品加工行业
原料供应:优质的作物品种为食品加工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原料。例如,高淀粉含量的玉米品种适合用于淀粉加工、酿酒等行业;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水果、蔬菜品种,可用于生产果汁、果脯、蔬菜罐头等保健食品。
产品创新:生物育种技术可以培育出具有特殊风味、色泽和营养成分的作物品种,为食品加工企业开发新产品提供可能。如紫色马铃薯富含花青素,可用于生产具有抗氧化功能的食品;高甜度玉米可用于生产低热量、高甜度的食品添加剂。
饲料与养殖产业
饲料作物生产:通过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技术培育出的高产、优质的饲料作物品种,如高蛋白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产苜蓿等,为养殖业提供了充足的饲料来源。这些饲料作物不仅提高了饲料的营养价值,还降低了养殖成本。
动物育种辅助:生物育种技术在动物育种中也有应用,同时作物育种成果可为动物育种提供配套的饲料资源。例如,培育出适合不同生长阶段和养殖需求的畜禽品种,并结合优质饲料作物的种植,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能源领域
能源作物种植:利用杂种优势和生物育种技术培育出适合作为生物能源原料的作物品种,如甜高粱、木薯、能源甘蔗等。这些作物具有高产、高含糖量或高淀粉含量等特点,可用于生产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提高能源转化效率:通过育种改良作物的成分和结构,提高生物能源的转化效率。例如,培育出纤维素含量高、木质素含量低的能源作物品种,有利于生物质能的转化和利用。
医药与健康产业
药用植物培育:生物育种技术可用于药用植物的品种改良,提高药用成分的含量和质量。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提高人参中人参皂苷的含量,增强药材的药效;培育出抗病虫害的药用植物品种,减少农药残留,保障药材的安全性。
功能食品开发:利用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作物品种,开发功能食品和保健品。如富含膳食纤维、多不饱和脂肪酸、抗氧化物质等的作物,可用于生产调节血脂、血糖、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的食品。
生态环境领域
生态修复:培育具有固氮、解磷、解钾等功能的植物品种,用于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例如,豆科植物具有固氮作用,可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一些耐盐碱、耐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品种,可用于盐碱地治理和污染土壤修复。
绿化美化:通过育种技术培育出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的花卉、草坪草等品种,用于城市绿化、园林景观建设等,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知名研究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
简介:中国农业科学院是我国农业科研的领军机构,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在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领域开展了大量前沿研究。
成果: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和生物育种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简介:专注于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在作物基因组学、分子育种等领域具有深厚的科研积累。
成果:通过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手段,培育出了多个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农业大学
简介:作为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的顶尖学府,中国农业大学在作物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等领域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团队。
成果:在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
华中农业大学
简介:在作物遗传改良和生物育种方面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科研实力。
成果:在水稻、油菜等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和生物育种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京农业大学
简介:在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
成果:围绕作物杂种优势和生物育种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知名企业品牌
隆平高科
简介:由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发起成立,是我国杂交水稻种业的龙头企业。
成果:在水稻、玉米等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和生物育种方面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培育出了多个畅销的杂交水稻和玉米品种。
登海种业
简介:专注于玉米种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我国玉米种业的重要力量。
成果:通过杂种优势利用和生物育种技术,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荃银高科
简介:主要从事优良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种子的研发、繁育、推广及服务。
成果: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和生物育种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其培育的水稻品种在长江流域等地区广泛种植。
大北农
简介:虽然大北农以饲料和养殖业务为主,但在生物育种领域也有涉足和布局。
成果:通过自主研发和合作引进等方式,在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物育种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先正达集团中国
简介:先正达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公司,其在中国设有分支机构,专注于作物保护、种子和数字农业等领域。
成果:在生物育种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结合中国农业生产实际,培育出了一批适合中国国情的优良作物品种。
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科研机构相关岗位1.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岗位职责:开展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包括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新品种选育等工作。
任职要求:通常要求具有作物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就业机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及各省、市农业科研院所,每年都会招聘大量科研人员。
2.实验技术员
岗位职责:协助科研人员进行实验操作,如DNA提取、PCR扩增、基因测序等,负责实验仪器的维护和管理。
任职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生物学、农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熟悉实验室基本操作流程和仪器设备的使用。
就业机会: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等都需要实验技术员来支持科研工作的开展。
3.科研项目管理专员
岗位职责:负责科研项目的申报、实施、验收等全过程管理,协调项目组成员之间的工作,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任职要求:具有农业、生物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熟悉科研项目管理的流程和要求,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就业机会:科研机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等是该岗位的主要就业方向。
二、企业相关岗位1.育种研发工程师
岗位职责:负责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改良工作,制定育种方案,开展田间试验和数据分析,评估新品种的性状和适应性。
任职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作物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有丰富的育种实践经验,熟悉育种技术和方法。
就业机会:隆平高科、登海种业、荃银高科等种业企业是该岗位的主要招聘单位。
2.生物技术研究员
岗位职责:运用基因编辑、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手段,对作物进行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任职要求:博士学历,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具有扎实的生物技术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熟悉基因编辑、转基因等技术的操作流程。
就业机会:大型种业企业、生物技术公司等都需要生物技术研究员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3.种子生产技术员
岗位职责:负责种子的生产、加工和质量控制工作,制定生产计划,指导农民进行种子生产,确保种子的质量和纯度。
任职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熟悉种子生产的流程和技术要求,具备良好的田间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就业机会:种业企业、种子生产基地等是该岗位的主要就业场所。
4.市场营销专员
岗位职责:负责种子产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工作,制定营销策略,开拓市场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任职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市场营销、农学等相关专业,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市场洞察力,熟悉农业市场和种子行业的特点。
就业机会:种业企业、农业科技公司等都需要市场营销专员来推动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建设。
三、高校相关岗位1.教师
岗位职责:承担作物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开展科研工作。
任职要求:博士学历,作物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等相关专业,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有科研成果者优先。
就业机会:农业类高校、综合性大学的农学院等是该岗位的主要招聘单位。
2.科研助理
岗位职责:协助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包括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论文撰写等,参与科研项目的管理和协调。
任职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生物学、农学等相关专业,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就业机会:高校科研团队通常会招聘科研助理来支持科研工作的开展。
四、其他相关岗位1.农业技术推广员
岗位职责:向农民推广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的新技术、新品种,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任职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熟悉农业技术和市场情况,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
就业机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种业企业的技术服务部门等是该岗位的主要就业方向。
2.农业投资分析师
岗位职责:对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领域的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估,提供投资建议和决策支持,跟踪项目的进展和效益。
任职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金融、经济学、农学等相关专业,具备扎实的金融知识和农业行业背景,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风险评估能力。
就业机会:农业投资公司、金融机构的农业投资部门等是该岗位的主要招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