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七届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研讨会暨工业药剂产学研论坛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09-12 ~ 2025-09-14
举办场地:沈阳新都绿城喜来登酒店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颗粒学会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专业委员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由中国颗粒学会—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专业委员会主办,沈阳药科大学承办的“第七届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研讨会暨全国工业药剂产学研高峰论坛”将于2025年9月12日-14日在辽宁省沈阳市隆重召开。

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专业委员会的前身为生物颗粒专业委员会,自2012年6月28日由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六届全国性的药用颗粒制备与产业化应用技术学术研讨会。交流主题以工业药剂学、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为中心,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与交流。交流内容涵盖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与工艺设计、药物/辅料粉体性质的表征与评价方法、粉体技术在固体制剂中的应用、药物制剂的实验设计与放大生产、现代化制剂设备的应用与开发、新型辅料的开发与应用、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研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相关粉体关键技术与共性问题等。本专委会遵循产、学、研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研究为生产服务的理念,加强国内外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学术与技术交流,为建立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平台做了不懈的努力。

本次会议将广泛征集相关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技术工作者以及在校学生的学术论文,展示其研究成果及新进展、新动态和新成果等。非常欢迎粉体加工技术及设备、药用辅料、以及粉体表征仪器(晶形、粒子形状大小、流动性、压缩成形性等)方面的专家们及企业针对粉体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行广泛交流,以期提高药物制剂技术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生产性。本次会议将是药物制剂领域与粉体技术沟通的盛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广泛交流的盛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盛会,中国工业药剂学产业化交流的盛会。

学术委员会

名誉主席:崔福德

主 席:唐星

副 主 席:何勤 吴伟 刘海 陶秀梅 杨丽

秘书长:石凯

会议主题

【专题论坛A】工业药剂学与药用辅料

(1)药物/辅料各种粉体性质的表征与评价方法;

(2)新版药典(2025版)辅料、包材及粉体流动性测定方法新增内容解读;

(3)原/辅料粉体性质(粒径,流动性,压缩成形性等)对制剂过程与产品质量的影响;

(4)固体制剂处方设计中各类辅料的功能及其优化方法;

(5)压片过程中粘冲与裂片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解决方案;

(6)新型辅料、共处理复合辅料的开发与应用;

(7)固体制剂的新技术与新设备(新型混合、制粒、粉末包衣设备,压片机等);

(8)固体制剂新剂型(口腔崩解片,口溶膜)的处方设计与工艺研究的新进展;

(9)固体制剂连续化生产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前景;

(10)缓控释制剂的设计与开发;

(11)人工智能在药物递送中的机遇与挑战

【专题论坛B】创新药物制剂

(1)创新药物制剂研究中的粒子设计理念;

(2)基于微粒分散系的创新药物制剂中颗粒的表征与评价技术;

(3)靶向递药策略、控制释放策略在创新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4)微粒分散系制剂的产业化壁垒、难点与关键点

(5)脂质体与脂质纳米粒注射液的放大工艺和灭菌工艺的考量;

(6)微球等长效植入剂体内外释放相关性的研究;

(7)纳米乳制剂稳定性与长期储存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8)胶束开发过程中新型辅料/载体的设计以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研讨会暨工业药剂产学研论坛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1.纳米药物制剂

纳米载体: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纳米胶束、无机纳米粒(如金纳米粒、二氧化硅纳米粒)等被广泛用于包裹药物,提高溶解性、稳定性和靶向性。例如,脂质体包裹的阿霉素(Doxil)已用于临床,显著降低了心脏毒性。

刺激响应型纳米粒:通过设计对pH、温度、酶或光敏感的纳米粒,实现药物在特定环境下的释放。例如,pH敏感的聚合物纳米粒可在肿瘤微环境(酸性)中释放药物。

2.微粒制剂

微球与微囊:用于长效缓释制剂,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可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适用于激素类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

3D打印微粒:通过精密控制微粒的尺寸、形状和内部结构,实现药物的定制化释放。例如,多层微粒可通过逐层释放实现多阶段治疗效果。

3.靶向递送系统

主动靶向:通过修饰纳米粒表面配体(如抗体、多肽),实现与肿瘤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性结合。例如,赫赛汀(Herceptin)修饰的脂质体可靶向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

被动靶向:利用肿瘤组织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效应),使纳米粒在肿瘤部位富集。例如,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纳米粒可延长血液循环时间,增强EPR效应。

4.智能药物释放系统

外部刺激响应:通过磁场、超声或光触发药物释放。例如,磁性纳米粒可在外部磁场作用下定向释放药物。

内部生物信号响应:设计对特定生物标志物(如酶、ROS)敏感的纳米粒,实现精准治疗。例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敏感的纳米粒可在肿瘤微环境中降解并释放药物。

5.联合治疗与多功能粒子

多药共载:将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共载于同一纳米粒中,实现协同治疗。例如,化疗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共载纳米粒可增强抗肿瘤效果。

诊疗一体化:将成像剂(如荧光染料、MRI对比剂)与药物共载,实现治疗与诊断的同步进行。例如,金纳米棒可用于光热治疗和光声成像。

二、关键技术

粒子制备技术

自组装技术:利用分子间相互作用(如疏水作用、氢键)自发形成纳米粒。

微流控技术:通过精确控制流体流动,实现纳米粒的均一化制备。

喷雾干燥与冷冻干燥:用于制备微粒或纳米粒的固体分散体,提高稳定性。

表面修饰技术

聚乙二醇化(PEGylation):减少纳米粒的免疫原性,延长血液循环时间。

靶向配体修饰:通过化学偶联或生物偶联技术,将抗体、多肽等配体修饰于纳米粒表面。

表征技术

粒径与Zeta电位分析:动态光散射(DLS)和Zeta电位仪用于评估纳米粒的物理性质。

形貌表征: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用于观察纳米粒的微观结构。

药物释放与稳定性研究:通过体外释放实验和加速稳定性实验,评估纳米粒的性能。

三、面临的挑战

规模化生产:实验室级别的纳米粒制备技术难以直接应用于工业生产,需开发高效、可重复的规模化制备方法。

体内命运与安全性:纳米粒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深入研究其生物相容性和长期安全性。

临床转化:许多纳米药物在临床前研究中表现出优异性能,但在临床试验中因疗效不足或毒性问题而失败,需加强临床前与临床研究的衔接。

成本与监管:纳米药物的制备成本较高,且监管机构对纳米制剂的审批标准尚不完善,需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

四、未来发展方向

个性化药物制剂:结合患者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设计个性化的药物制剂。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利用AI技术优化粒子设计,预测药物释放行为和生物分布。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制备:开发环境友好的制备方法,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

多学科交叉:结合材料科学、生物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推动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的创新。

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核心应用领域1. 医药行业

抗肿瘤药物递送

通过设计靶向纳米粒(如抗体偶联脂质体),将化疗药物精准递送至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例如,Doxil(脂质体阿霉素)通过EPR效应在肿瘤部位富集,显著降低心脏毒性。

慢性病长效制剂

利用微球或植入剂技术(如PLGA微球)实现药物的缓释,减少给药频率。例如,亮丙瑞林微球用于前列腺癌治疗,可维持3个月药效。

基因与细胞治疗载体

设计病毒样颗粒(VLP)或脂质纳米粒(LNP),用于递送mRNA、siRNA等核酸药物。例如,辉瑞/BioNTech的COVID-19疫苗采用LNP包裹mRNA,实现高效免疫应答。

2. 生物技术产业

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稳定化

通过纳米粒或微球包埋技术,提高蛋白质药物的稳定性与生物利用度。例如,胰岛素纳米粒可实现口服递送,替代传统注射。

干细胞与免疫细胞治疗

设计细胞外囊泡(EVs)或人工纳米载体,用于递送细胞因子或调控信号,增强细胞治疗效果。例如,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Vs可负载抗肿瘤药物,实现靶向治疗。

二、新兴拓展方向1. 医疗器械与诊断领域

诊疗一体化纳米粒

将成像剂(如荧光染料、MRI对比剂)与药物共载,实现治疗与诊断的同步进行。例如,金纳米棒可用于光热治疗与光声成像,指导肿瘤精准切除。

智能响应型生物材料

设计pH或温度敏感的水凝胶,用于伤口修复或组织工程。例如,pH敏感的水凝胶可在感染部位释放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

2. 农业与食品工业

农药缓释微粒

通过微胶囊技术包裹农药,减少挥发与流失,提高利用率。例如,聚合物微球包裹的除草剂可实现30天缓释,降低环境污染。

功能性食品添加剂

设计脂质体或纳米乳液,包裹维生素、益生菌等活性成分,提高稳定性与生物利用度。例如,脂质体包裹的维生素D3可增强钙吸收效率。

3. 化妆品与个人护理

活性成分递送系统

通过纳米粒或微球技术,提高抗氧化剂、美白剂等活性成分的渗透性与稳定性。例如,维生素C纳米脂质体可显著提升其抗自由基能力。

智能响应型化妆品

设计温度或湿度敏感的凝胶,实现护肤品的按需释放。例如,智能保湿凝胶可在皮肤干燥时自动释放水分。

三、跨行业协同潜力1. 材料科学与工程

新型载体材料开发

结合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如石墨烯、二氧化硅)与生物材料(如明胶、壳聚糖),设计多功能载体。例如,石墨烯氧化物纳米片可负载药物并实现光热-化疗联合治疗。

2. 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

智能药物递送系统

集成微电子芯片与传感器,实现药物的实时监测与按需释放。例如,可吞咽的智能胶囊可监测胃肠道pH值,并在特定位置释放药物。

AI辅助粒子设计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优化粒子尺寸、形状与表面性质,预测药物释放行为。例如,深度学习模型可加速新型脂质体的筛选与优化。

3. 环保与能源领域

污染物吸附与降解

设计磁性纳米粒或光催化材料,用于水体或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例如,二氧化钛纳米粒可在光照下分解有机污染物。

能源存储与转换

利用纳米结构设计高性能电极材料,提高电池或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例如,硅基纳米线负极材料可显著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

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知名学术研究机构1. 国际顶尖机构

麻省理工学院(MIT)

研究重点:纳米药物递送系统、3D打印药物制剂、智能响应型材料。

代表性成果:开发了可编程的口服机器人胶囊,实现胃肠道精准定位释放。

哈佛大学

研究重点:基因治疗载体(如LNP)、细胞外囊泡(EVs)工程化。

代表性成果:mRNA疫苗脂质纳米粒(LNP)技术,推动COVID-19疫苗研发。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

研究重点:聚合物自组装、刺激响应型纳米粒。

代表性成果:pH敏感的聚合物胶束用于肿瘤靶向化疗。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

研究重点:微流控技术、粒子表面功能化。

代表性成果:微流控芯片实现单分散纳米粒的规模化制备。

2. 国内领军机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研究重点:中药现代化、创新药物制剂。

代表性成果:开发了纳米晶技术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

中国药科大学

研究重点:缓控释制剂、经皮给药系统。

代表性成果:透皮微针技术用于疫苗和胰岛素递送。

沈阳药科大学

研究重点:口服固体制剂、靶向递送系统。

代表性成果:脂质体-聚合物杂化纳米粒用于脑部药物递送。

复旦大学药学院

研究重点:纳米生物材料、诊疗一体化。

代表性成果:光热-化疗联合治疗的金纳米棒载体。

二、知名企业品牌1. 国际制药巨头

辉瑞(Pfizer)

技术优势:mRNA疫苗递送系统(LNP)、脂质体技术。

代表性产品:Comirnaty(COVID-19 mRNA疫苗,采用LNP载体)。

诺华(Novartis)

技术优势:纳米药物、放射性配体疗法。

代表性产品:Leqvio(siRNA纳米粒,用于降脂治疗)。

罗氏(Roche)

技术优势: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长效制剂。

代表性产品:Kadcyla(ADC药物,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

强生(Johnson & Johnson)

技术优势:微球技术、透皮给药。

代表性产品:Risperdal Consta(PLGA微球,用于精神分裂症长效治疗)。

2. 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

Moderna

技术优势:mRNA递送系统(LNP)、个性化疫苗。

代表性产品:Spikevax(COVID-19 mRNA疫苗,LNP载体)。

Alnylam Pharmaceuticals

技术优势:siRNA递送系统(GalNAc偶联、LNP)。

代表性产品:Onpattro(siRNA脂质纳米粒,用于遗传性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

BIND Therapeutics(已并购)

技术优势:靶向聚合物纳米粒。

代表性产品:BIND-014(多西他赛聚合物纳米粒,靶向PSMA阳性肿瘤)。

3. 国内领先企业

石药集团

技术优势:纳米脂质体、长效制剂。

代表性产品:多恩达(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用于淋巴瘤治疗)。

恒瑞医药

技术优势:ADC药物、微球技术。

代表性产品:艾瑞颐(氟唑帕利胶囊,PARP抑制剂,纳米粒改良剂型)。

绿叶制药

技术优势:微球、脂质体技术。

代表性产品:利培酮微球(Rykindo,用于精神分裂症长效治疗)。

科伦药业

技术优势:脂质体、纳米晶技术。

代表性产品:多柔比星脂质体(用于肿瘤治疗)。

三、跨领域技术平台企业

Lonza

核心业务:CDMO服务,提供纳米粒、脂质体等制剂的规模化生产。

Catalent

核心业务:药物递送技术(如OptiShell脂质体、Zydis口腔速溶技术)。

Evonik

核心业务:聚合物材料(如RESOMER® PLGA)用于微球和纳米粒制备。

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岗位类型1. 研发类岗位

药物制剂研究员

职责:设计新型药物制剂(如纳米粒、微球、脂质体),优化药物释放行为与稳定性。

示例:开发基于PLGA的抗肿瘤药物微球,实现3个月长效缓释。

粒子设计工程师

职责:通过微流控、自组装等技术制备纳米/微米级粒子,调控粒径、形貌与表面性质。

示例:利用微流控芯片制备单分散脂质体,用于基因药物递送。

材料科学家(药物递送方向)

职责:开发新型载体材料(如聚合物、无机材料、生物材料),提升粒子性能。

示例:设计pH敏感的壳聚糖-海藻酸钠水凝胶,用于肠道靶向给药。

2. 生产与工艺类岗位

制剂工艺工程师

职责: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生产,优化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速)。

示例:建立喷雾干燥法制备纳米晶的规模化生产线。

质量工程师(制剂方向)

职责:制定质量标准,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粒径分布、包封率)。

示例:通过HPLC、DLS等手段检测脂质体的药物含量与粒径均一性。

3. 临床与法规类岗位

临床制剂专员

职责:设计临床试验用制剂,确保药物在人体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示例:开发口服纳米粒制剂,评估其在健康志愿者中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法规事务专员(制剂方向)

职责:撰写制剂相关的申报资料,与FDA、EMA等监管机构沟通。

示例:准备脂质体产品的CTD文件,包括制剂处方、工艺验证与稳定性数据。

4. 跨学科交叉岗位

生物信息学家(制剂方向)

职责:利用AI与机器学习预测粒子性能,优化制剂设计。

示例:通过深度学习模型筛选最优的脂质体配方。

医疗器械工程师(药物-器械组合产品)

职责:开发药物-器械组合产品(如植入式微泵、透皮贴片)。

示例:设计可编程的胰岛素微泵,实现血糖响应型给药。

二、核心技能要求

技能类别 具体要求
实验技术 制剂工艺(如乳化、溶剂蒸发、喷雾干燥)、粒子表征(DLS、SEM、TEM)、药物分析(HPLC、UPLC)
理论知识 药物传递系统、高分子物理化学、生物材料学、药代动力学
计算与建模 分子动力学模拟、AI算法(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有限元分析
法规与合规 熟悉GMP、ICH指南、FDA/EMA制剂相关法规
跨学科能力 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的交叉知识

三、职业发展路径1. 学术路径

博士后研究员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核心方向:基础研究(如新型载体材料、智能响应型粒子)、产学研合作。

2. 工业路径

初级研究员高级研究员/项目经理研发总监

核心方向: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落地,管理跨部门团队。

3. 跨领域路径

技术专家技术总监首席科学家(CTO)

核心方向:结合AI、微流控等前沿技术,推动制剂创新。

四、行业趋势与就业机会1. 创新药物递送系统

需求岗位:纳米制剂工程师、脂质体研发专家

驱动因素:mRNA疫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的快速发展。

2. 个性化医疗

需求岗位:3D打印药物研究员、智能响应型制剂工程师

驱动因素:患者个体化治疗需求增加,如基于基因组学的药物递送。

3. 绿色制药与可持续技术

需求岗位:连续制造工艺工程师、绿色溶剂研发专家

驱动因素:环保法规趋严,推动无溶剂、低能耗的制剂技术。

4. 跨行业融合

需求岗位:药物-器械组合产品工程师、生物电子工程师

驱动因素:与医疗器械、电子技术的结合,如智能药丸、可穿戴给药设备。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