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纵深推进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交汇点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治理创新已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经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批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决定于2025年10月25~27日在广西大学举办“2025年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乡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旨在凝聚学界智慧,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路径、新范式,讨论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下国土空间治理与优化的新思想、新方法,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生态文明新格局贡献科学方案。届时将邀请土地资源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作大会主旨报告,组织与会代表开展学术交流和分组研讨,评选优秀报告并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义颁奖,会后安排土地资源专委会党支部党建活动。
热忱欢迎全国土地科学、地理科学、自然资源管理、城乡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干部、研究生以及投身土地可持续利用、国土空间治理、乡村振兴事业的有关人士积极撰文参会共聚绿城南宁,以学术争鸣启迪思想、以实践案例丰富理论,携手推动现代土地资源科学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智慧方案!
会议主题与内容
1、会议主题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乡融合发展
2、会议研讨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土地资源科学理论与方法创新
(2)土地资源管理的数智化转型
(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城乡融合发展
(4)陆海统筹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
(5)双碳目标下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6)社会空间重构与土地利用转型
(7)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治理
(8)土地资源资产化路径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边疆民族地区土地保护与绿色发展
(10)喀斯特地区土地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利用
(11)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可持续管护
(12)土地资源工程与退化土地综合整治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乡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乡融合研究现状
1.研究热点与趋势
多学科交叉融合: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已从单一的地学领域拓展至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例如,生态学视角关注土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稳定性,经济学视角则侧重于土地资源的价值评估与市场配置效率。
技术驱动创新: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3S”技术,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工具。例如,通过遥感影像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利用GIS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预测。
政策导向明显: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例如,中国的“多规合一”政策、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等,均强调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主要研究内容
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利用潜力等方面的评价,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通过长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和地面调查数据,监测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空间格局的变化,分析变化驱动因素。
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土地执法监管,防止土地资源的非法占用和浪费。
土地生态保护与修复:针对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恢复土地生态功能,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挑战与问题
数据获取与共享:土地资源数据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数据获取难度大,且存在数据格式不统一、共享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利益协调与冲突:土地资源利用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如政府、企业、农民等,利益协调难度大,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政策执行与监管:虽然各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政策执行力度和监管效果参差不齐,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城乡融合研究现状1.研究热点与趋势
城乡一体化发展:强调城乡在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为城乡融合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例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智慧城乡与数字治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推动城乡治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2.主要研究内容
城乡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城乡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出优化方案,促进城乡空间的协调发展。
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分析城乡产业结构的差异和互补性,推动城乡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格局。
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人口流动与就业:研究城乡人口流动的规律和趋势,提出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和就业的政策措施,缓解城乡就业压力。
3.挑战与问题
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尽管近年来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城乡融合机制不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合作平台,影响了城乡融合的进程和效果。
农村人口流失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土地撂荒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融合的推进。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乡融合的关联研究1.相互促进关系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城乡融合提供物质基础: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配置,有助于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产业的协同发展,为城乡融合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城乡融合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研究进展与挑战
研究进展: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乡融合的关联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政策建议。例如,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挑战与问题:然而,目前关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乡融合的关联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研究方法不够系统全面,缺乏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政策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难以有效指导实践。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乡融合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1. 农业与农村发展
土地整治与高效农业: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提升耕地质量,推广节水灌溉、精准农业等可持续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土地流转、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2. 城市建设与规划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避免城市无序扩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在旧城改造中,注重土地资源的再利用和生态修复,提升城市品质。
城乡结合部治理:针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矛盾,提出综合治理方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生态用地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用地,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土地退化治理:针对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污染等问题,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土地生产力。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建设绿色廊道、生态公园等,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4. 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建设
可持续房地产开发:在房地产开发中,注重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社区。
基础设施用地规划:合理规划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避免对耕地和生态用地的过度占用。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5. 工业与产业园区
工业用地集约利用:通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优化工业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升级。
产业园区生态化:在产业园区建设中,融入生态设计理念,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城乡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城乡融合,推动城市产业向农村地区转移,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6. 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
生态旅游开发:结合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发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乡村文化旅游: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
旅游用地规划:合理规划旅游用地,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障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7. 能源与资源开发
可再生能源用地规划: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中,合理规划用地,避免对耕地和生态用地的占用。
矿产资源开发保护:在矿产资源开发中,注重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减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资源型城市转型:通过城乡融合,推动资源型城市向多元化经济转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8. 政策制定与公共服务
土地政策创新:研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乡融合的政策工具,如土地税收、土地交易市场等。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城乡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区域协调发展:在区域规划中,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9. 金融与投资领域
绿色金融支持: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支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乡融合项目。
土地资产证券化:探索土地资产证券化模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乡融合发展。
风险评估与管理:在土地开发和城乡融合项目中,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措施。
10. 教育与科研领域
人才培养:在高校和职业院校中,开设土地资源管理、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科研创新:支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乡融合的科研课题,推动技术创新和理论发展。
公众教育与宣传:通过科普活动、媒体宣传等,提高公众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城乡融合的认识。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乡融合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知名研究机构1. 国内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领域:土地资源评价、城乡空间规划、生态修复。
特点: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创新。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领域:耕地保护、土地整治、农业土地利用。
特点:聚焦农业土地资源管理,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乡村振兴。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
领域:土地复垦、生态修复、城乡土地整治。
特点:承担国家重大土地整治项目,制定行业标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领域:城乡规划、城市更新、绿色基础设施。
特点:结合建筑学与城市规划,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领域:城乡空间规划、生态城市、智慧城市。
特点:注重城乡一体化设计,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
2. 国际研究机构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
领域:全球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农业、粮食安全。
特点:制定国际土地资源政策,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
领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全球环境变化。
特点:通过模型分析,预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提供政策建议。
世界银行(World Bank)
领域:土地政策改革、城乡基础设施投资。
特点: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发展中国家城乡融合。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WUR)
领域:农业土地利用、生态农业、城乡规划。
特点:在农业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具有国际领先地位。
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领域:土地税收、土地市场、城乡土地政策。
特点:专注于土地政策研究,推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二、知名企业品牌1. 规划设计类企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CAUPD)
领域: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城市设计。
特点:承担国家重大规划项目,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AECOM(艾奕康)
领域:城乡规划、生态修复、智慧城市。
特点:全球领先的设计咨询公司,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SOM(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领域:城市设计、绿色建筑、基础设施规划。
特点:以创新设计著称,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
2. 生态修复与土地整治类企业
北京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领域:生态修复、土地整治、乡村振兴。
特点:提供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营的全产业链服务。
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领域: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园林景观。
特点:专注于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蒙草生态(原蒙草抗旱)
领域:生态修复、草原保护、种业科技。
特点:以乡土植物种业为核心,推动生态修复技术创新。
3. 农业与农村发展类企业
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MAP)
领域:智慧农业、土地托管、农业服务。
特点:通过技术和服务,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
领域: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城乡融合。
特点:以农业产业链为核心,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
领域:现代农业、智慧农业、乡村振兴。
特点:结合房地产与农业,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4. 科技与数据服务类企业
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领域:GIS技术、土地资源管理、智慧城市。
特点:提供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领域:GIS平台、土地资源监测、城乡规划。
特点:专注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
领域:农业大数据、土地资源监测、智慧农业。
特点:通过卫星遥感与大数据技术,提供农业与土地资源管理服务。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乡融合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政府与事业单位1. 岗位类型
自然资源管理部门
土地规划岗:负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土地执法岗:监督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查处违法用地行为。
生态修复岗: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项目。
农业农村部门
乡村振兴岗:制定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耕地保护岗: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
城乡规划岗: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城市更新岗: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项目。
2. 就业方向
各级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住建局等政府部门。
土地储备中心、不动产登记中心等事业单位。
二、科研与教育机构1. 岗位类型
高校与科研院所
科研岗: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城乡规划、生态修复等领域研究。
教学岗:承担土地资源管理、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课程教学。
政策研究机构
政策分析师:研究土地政策、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2. 就业方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等科研机构。
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
三、规划设计企业1. 岗位类型
城乡规划师
编制城乡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
土地规划师
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修复规划。
GIS工程师
利用GIS技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监测与分析。
景观设计师
设计城乡绿地系统、生态公园、乡村景观。
2. 就业方向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CAUPD)、AECOM、SOM等规划设计企业。
地方规划设计院、民营规划设计公司。
四、生态修复与土地整治企业1. 岗位类型
生态修复工程师
开展矿山修复、土壤污染治理、水土保持项目。
土地整治工程师
实施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工程。
项目经理
负责生态修复、土地整治项目的全流程管理。
2. 就业方向
北京东方园林、铁汉生态、蒙草生态等生态修复企业。
地方土地整治中心、农业综合开发公司。
五、农业与农村发展企业1. 岗位类型
农业规划师
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规划。
农村土地经纪人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宅基地改革,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农业技术员
推广节水灌溉、精准农业、生态农业技术。
2. 就业方向
中化现代农业(MAP)、新希望六和、碧桂园农业等农业企业。
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六、科技与数据服务企业1. 岗位类型
大数据分析师
利用遥感、GIS、物联网技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软件开发工程师
开发土地资源管理、城乡规划相关的信息系统。
产品经理
设计智慧农业、智慧城市相关产品。
2. 就业方向
北京超图软件、武汉中地数码、佳格天地等科技公司。
互联网企业(如阿里云、腾讯云)的智慧城市部门。
七、就业机会分析1. 行业需求趋势
政策驱动:国家“多规合一”、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政策推动岗位需求增长。
技术驱动:GIS、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提升岗位技术含量。
市场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生态修复、现代农业等领域市场需求旺盛。
2. 热门岗位
城乡规划师: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需求持续增长。
生态修复工程师:国家“双碳”目标下,生态修复项目增多。
GIS工程师:土地资源调查、监测、分析领域技术人才紧缺。
3. 薪资水平
初级岗位:年薪8-15万元(一线城市)。
中级岗位:年薪15-30万元(需3-5年经验)。
高级岗位:年薪30万元以上(专家、项目经理等)。
八、职业发展建议
提升专业技能:掌握GIS、遥感、大数据等技术,考取注册城乡规划师、土地估价师等证书。
积累实践经验:参与城乡规划、生态修复、土地整治等项目,提升实战能力。
关注政策动态:紧跟国家土地政策、乡村振兴政策,把握行业发展趋势。
拓展跨学科能力:结合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知识,提升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