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运动认知神经科学国际会议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08-15 ~ 2025-08-17
举办场地:南京市 导航
主办单位:国际运动认知神经科学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由国际运动认知神经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南京体育学院联合主办,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与脑健康研究院、江苏省运动与健康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运动训练与脑科学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25年运动认知神经科学国际会议”拟于2025年8月15日-17日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形式在南京举办。本次会议旨在深入探讨运动与认知功能、脑健康、脑功能的关联,同时促进该领域与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理论创新与技术应用的协同发展。

会议将采用大会报告(国内外知名专家主题报告)、主题讨论(中青年专家学术沙龙讲座)和学术分享论坛(圆桌讨论)等形式,邀请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的运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专家和研究者交流和研讨,共同促进运动认知神经科学理论与应用的创新发展。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运动认知神经科学国际会议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运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现状

一、核心研究方向

运动与认知的交互机制

运动对认知的促进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规律性运动(如有氧运动、协调性训练)可改善注意力、工作记忆、执行功能等认知能力。其机制涉及海马体神经发生、前额叶皮层激活增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分泌增加等。

认知对运动的调控:研究聚焦于运动计划、决策和动作控制的神经基础,例如基底神经节、小脑和顶叶皮层在运动序列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前额叶皮层在运动抑制和冲突解决中的功能。

运动技能的神经可塑性

长期训练效应:通过fMRI和DTI技术发现,专业运动员(如体操运动员、钢琴家)的特定脑区(如初级运动皮层、小脑)灰质体积增大,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提高,表明长期运动训练可诱导结构性神经可塑性。

短期学习效应:单次运动任务学习可引发运动皮层、顶叶和基底神经节的快速功能重组,揭示了神经可塑性的动态性。

运动障碍的神经机制

帕金森病:基底神经节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变导致运动迟缓、震颤,同时伴随认知灵活性下降。深部脑刺激(DBS)技术通过调节丘脑底核活动,可同时改善运动和认知症状。

脑卒中后运动康复:研究利用镜像疗法、脑机接口(BCI)等技术促进运动皮层重组,发现康复效果与前额叶-顶叶网络激活强度密切相关。

运动与情绪、社会认知的关联

运动对情绪的调节:运动通过激活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和5-羟色胺通路,缓解焦虑和抑郁。杏仁核、前扣带回皮层(ACC)在运动情绪反应中起关键作用。

社会运动认知:研究探索了共同动作(如舞蹈、团队运动)如何通过镜像神经元系统增强共情能力和社会联结。

二、技术突破推动研究深化

多模态脑成像技术

fMRI与EEG/MEG结合:同步记录血氧水平依赖信号(BOLD)和神经电活动,揭示运动认知任务的时空动态。例如,发现运动准备阶段顶叶皮层与运动皮层的相位同步性增强。

近红外光谱(fNIRS):在自然运动场景中监测前额叶皮层氧合血红蛋白变化,适用于儿童或运动障碍患者的实时认知评估。

神经调控技术

经颅磁刺激(TMS):通过非侵入性刺激运动皮层,探究其与前额叶、顶叶的因果连接,发现TMS可暂时性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启动延迟。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在运动学习任务中,阳极刺激初级运动皮层可加速技能习得,阴极刺激则抑制错误动作。

计算模型与机器学习

动态因果模型(DCM):分析运动认知任务中脑区间的有效连接,揭示基底神经节-皮层环路在动作选择中的计算机制。

深度学习:利用fMRI数据训练卷积神经网络(CNN),预测个体运动学习能力或康复潜力,准确率达80%以上。

三、临床应用与转化研究

运动康复

脑卒中:结合BCI和机器人辅助训练,通过实时反馈增强运动皮层可塑性,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率提高30%。

脊髓损伤:利用硬膜外电刺激(EES)激活脊髓神经元,配合运动想象训练,部分患者恢复独立站立和行走能力。

神经退行性疾病干预

阿尔茨海默病:有氧运动通过增加海马体体积和BDNF水平,延缓认知衰退。虚拟现实(VR)运动训练可改善患者空间导航能力。

亨廷顿病:研究发现舞蹈训练可增强纹状体-皮层连接,缓解运动不协调和认知障碍。

儿童发育与教育

发育性协调障碍(DCD):通过节奏训练和感觉统合疗法,改善儿童运动协调性和注意力,其效果与小脑-前额叶网络功能连接增强相关。

教育干预:将运动融入课堂(如动作学习数学),发现可提升儿童工作记忆和学业成绩。

四、未来挑战与趋势

个体化干预:结合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和脑成像数据,开发针对特定神经亚型的精准运动治疗方案。

跨物种比较:利用非人灵长类模型,深入探究运动认知的神经环路演化机制。

技术融合:将VR、AR与神经反馈技术结合,创建沉浸式运动认知训练平台。

社会影响:研究运动如何通过群体同步性(如集体舞蹈)促进社会信任与合作,为公共健康政策提供依据。

运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医疗健康产业

神经康复与治疗

脑卒中/脊髓损伤康复:通过脑机接口(BCI)和机器人辅助训练,结合运动想象和实时反馈,促进运动皮层重组。例如,外骨骼机器人帮助瘫痪患者恢复行走能力,同时激活前额叶-顶叶网络以改善认知功能。

帕金森病/亨廷顿病干预:利用深部脑刺激(DBS)调节基底神经节活动,缓解运动症状并提升认知灵活性;舞蹈疗法通过增强纹状体-皮层连接,改善患者动作协调性和情绪状态。

儿童发育障碍治疗:针对发育性协调障碍(DCD)和自闭症谱系障碍(ASD),设计节奏训练、感觉统合疗法,结合fNIRS监测前额叶皮层激活,提升运动协调性和社交认知能力。

老年健康管理

认知衰退预防: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结合认知训练(如双任务练习),通过增加海马体体积和BDNF分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进展。

跌倒预防:平衡训练(如太极、瑜伽)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增强小脑-前庭系统功能,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

心理健康服务

焦虑/抑郁治疗:运动通过激活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和5-羟色胺通路,缓解情绪症状。例如,团体运动课程(如舞蹈、球类)结合正念训练,提升患者社会联结感和情绪调节能力。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干预:利用运动诱导的神经可塑性,帮助患者重建对身体的掌控感,减少闪回和回避行为。

二、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

运动员训练优化

技能习得加速:通过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增强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结合动作捕捉技术分析技术动作,缩短高尔夫、体操等项目的技能习得周期。

决策能力提升:利用眼动追踪和fMRI技术,研究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视觉搜索策略和前额叶皮层激活模式,设计针对性认知训练(如反应时训练、情景模拟)。

伤病预防与康复:基于生物力学模型和肌电信号分析,优化训练负荷分配;结合神经调控技术(如TMS)促进运动损伤后的神经肌肉功能恢复。

大众健身与健康促进

个性化运动处方:结合基因检测(如BDNF基因型)和脑成像数据,为不同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制定精准运动方案,提升健康效益。

运动依从性提升:通过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运动APP)实时监测运动强度和认知负荷,结合游戏化设计(如运动积分、社交挑战),增强用户参与度。

三、教育与培训行业

儿童认知发展

动作学习数学/语言:将身体动作(如跳跃、手势)与数学运算或词汇记忆结合,利用镜像神经元系统增强学习效果。例如,通过节奏拍打学习乘法表,提升工作记忆和注意力。

特殊教育支持:针对多动症(ADHD)和阅读障碍儿童,设计感觉统合训练和运动协调课程,改善前额叶皮层功能,提升课堂表现。

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

高风险职业训练:为飞行员、外科医生等需要高度协调性和决策能力的职业,开发VR模拟训练系统,结合神经反馈技术优化操作绩效。

团队协作能力培训:通过集体运动(如足球、篮球)或舞蹈课程,利用镜像神经元系统增强共情能力和沟通效率。

四、科技与人工智能领域

脑机接口(BCI)与神经工程

运动辅助设备:开发基于运动皮层信号解码的外骨骼机器人、智能假肢,帮助残障人士恢复运动功能。

认知增强技术:结合tDCS和闭环神经调控,提升健康人群的注意力、工作记忆等认知能力,应用于军事、航空等领域。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

沉浸式运动训练:利用VR技术创建动态运动场景(如滑雪、攀岩),结合实时生理监测(如心率、脑电),提供个性化运动体验。

神经反馈游戏:通过游戏化任务(如平衡挑战、多任务处理)训练用户认知功能,同时收集神经数据优化算法。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

运动行为预测: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分析运动认知数据(如fMRI、EEG),预测个体运动学习能力或康复潜力,为个性化干预提供依据。

运动模式识别: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解析运动员技术动作,优化训练方案或比赛策略。

五、社会与公共服务领域

老龄化社会支持

社区运动中心:设计适合老年人的认知-运动双任务课程(如太极+记忆游戏),延缓认知衰退并促进社交互动。

无障碍环境建设:基于运动认知研究优化公共空间设计(如步道坡度、标识清晰度),降低老年人跌倒和迷路风险。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消防员/警察训练:通过高压环境下的运动决策训练,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和心理韧性。

灾害救援模拟:利用VR技术模拟地震、火灾等场景,结合运动协调性训练,提高救援人员行动效率。

六、文化与娱乐产业

游戏与互动媒体

体感游戏设计:结合Kinect、Leap Motion等设备,开发需要身体动作和认知决策的游戏(如舞蹈类、解谜类),提升用户沉浸感和健康效益。

神经艺术表达:利用脑电信号控制音乐或灯光效果,探索运动认知与艺术创作的交互可能。

旅游与体验经济

运动主题公园:设计结合认知挑战的运动项目(如迷宫跑步、团队协作障碍赛),吸引健康旅游人群。

文化体验活动:将传统运动(如武术、瑜伽)与认知训练结合,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产品。

运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顶尖学术研究机构1. 国际机构

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MPI CBS,德国)

研究方向:运动控制、神经可塑性与认知功能的交互机制。

成果:通过fMRI和TMS技术揭示运动皮层与前额叶在决策中的动态连接,开发基于神经反馈的运动康复方案。

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MIT McGovern Institute,美国)

研究方向:运动学习、脑机接口(BCI)与神经调控。

成果:开发非侵入式BCI系统,实现运动意图解码与外骨骼机器人控制,应用于脊髓损伤康复。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神经科学系

研究方向:运动感知、小脑-皮层环路与认知功能。

成果:利用光遗传学和双光子成像技术,揭示小脑在运动协调和认知灵活性中的关键作用。

牛津大学运动神经科学中心(University of Oxford,英国)

研究方向:运动障碍的神经机制与干预策略。

成果:通过DBS技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启动延迟,并探索运动对阿尔茨海默病认知衰退的延缓作用。

2. 国内机构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运动认知的神经基础与临床转化。

成果:结合fNIRS和VR技术,开发针对脑卒中患者的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系统。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

研究方向:运动控制、神经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成果:利用光遗传学技术解析基底神经节在运动序列学习中的计算机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

研究方向:运动康复与神经重塑。

成果:通过机器人辅助训练和tDCS技术,显著提升脊髓损伤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率。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运动与认知发展的跨文化研究。

成果:发现规律性运动可显著提升儿童工作记忆和注意力,相关成果应用于特殊教育干预。

二、领先企业品牌1. 医疗科技与康复设备

Blackrock Neurotech(美国)

核心产品:脑机接口(BCI)系统,用于脊髓损伤和运动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重建。

应用案例:与麻省总医院合作,通过植入式电极阵列实现瘫痪患者对外骨骼机器人的实时控制。

Hocoma(瑞士)

核心产品: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Armeo上肢康复系统。

应用案例:结合运动想象和神经反馈技术,提升脑卒中患者的运动皮层可塑性,康复效率提高40%。

MindMaze(瑞士)

核心产品:VR神经康复平台,通过沉浸式运动任务训练改善认知和运动功能。

应用案例: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设计空间导航训练,显著延缓海马体萎缩。

BrainCo(中国)

核心产品:Focus系列脑机接口头环,结合运动认知训练提升注意力。

应用案例:与教育部合作,将设备应用于多动症儿童的课堂行为干预。

2. 运动科学与健康管理

Whoop(美国)

核心产品:可穿戴运动监测设备,通过心率变异性(HRV)和睡眠数据分析运动认知负荷。

应用案例:为NBA球队提供运动员疲劳管理和伤病预防方案。

Catapult Sports(澳大利亚)

核心产品:运动员追踪系统,结合GPS和惯性传感器监测运动强度与认知决策效率。

应用案例:为英超球队优化训练负荷分配,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Pear Therapeutics(美国)

核心产品:数字疗法平台,通过运动-认知双任务训练治疗焦虑和抑郁。

应用案例:FDA批准的“reSET-O”程序,结合运动和认知行为疗法(CBT)改善药物成瘾患者的情绪调节能力。

3. 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

Neuralink(美国)

核心产品:柔性电极阵列和脑机接口芯片,目标实现运动意图的超高精度解码。

应用场景:未来可能应用于运动障碍康复、增强现实(AR)交互等领域。

Synchron(美国/澳大利亚)

核心产品:Stentrode血管内脑机接口,通过微创植入实现运动信号采集。

应用案例:帮助渐冻症患者通过思维控制计算机,完成文字输入和网页浏览。

BrainGate(美国)

核心产品:植入式BCI系统,已实现瘫痪患者对机械臂的精准控制。

研究合作:与布朗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机构联合推进临床转化。

三、国际合作平台与联盟

Human Brain Project(HBP,欧盟)

目标:构建大脑模拟平台,整合运动认知神经科学数据,推动个性化医疗和神经机器人发展。

参与机构:包括ETH Zurich、MPI CBS等在内的123个欧洲科研团队。

BRAIN Initiative(美国)

目标:解析大脑运动控制环路,开发新型神经调控技术。

资助项目:支持MIT、加州理工学院等机构研究运动皮层与基底神经节的交互机制。

中国脑计划(CBP)

目标:聚焦运动障碍、认知衰老等重大问题,推动脑机接口和神经康复技术落地。

参与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

四、行业趋势与未来方向

技术融合:脑机接口与AI算法的结合将推动运动认知研究的精准化,例如通过深度学习预测运动学习曲线。

临床转化:学术机构与企业合作加速神经调控技术的商业化,如tDCS设备的小型化和家用化。

社会应用:运动认知科学成果将更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公共安全和老龄化社会支持,例如通过VR训练提升消防员应急决策能力。

运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学术研究机构1. 科研岗位

博士后研究员

职责:独立设计并执行运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如fMRI、EEG、TMS研究),分析数据并撰写论文。

要求: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或运动医学博士学历,熟悉脑成像技术、统计建模(如SPM、FSL)和编程(Python/MATLAB)。

机构示例: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实验室技术员

职责:协助研究人员进行实验准备、数据采集(如运动任务设计、脑电信号记录)和设备维护。

要求:生物学、心理学或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硕士学历,熟悉E-Prime、Psychtoolbox等实验软件。

机构示例:牛津大学运动神经科学中心、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科研助理(项目制)

职责:参与跨学科项目(如脑机接口开发、运动康复方案优化),负责文献综述、受试者招募和伦理审批。

要求:多学科背景(如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具备项目管理经验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岗位

大学讲师/教授

职责:开设运动认知神经科学相关课程(如运动控制、神经可塑性),指导本科生/研究生科研。

要求:博士学历+博士后经历,具备教学经验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如发表高水平论文、主持科研项目)。

机构示例:ETH Zurich、复旦大学。

二、医疗健康产业1. 临床研究与康复

神经康复治疗师

职责:为脑卒中、脊髓损伤患者设计运动-认知双任务训练方案,结合脑机接口或机器人辅助设备进行康复治疗。

要求:康复治疗学硕士学历,熟悉ASIA损伤分级、Fugl-Meyer评估等工具,具备临床实习经验。

机构示例: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瑞士Hocoma公司临床合作中心。

临床研究协调员(CRC)

职责:管理运动认知神经科学相关的临床试验(如tDCS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影响),负责受试者随访、数据录入和伦理合规。

要求:医学、护理学或公共卫生背景,熟悉GCP规范和临床试验流程。

2. 医疗科技研发

脑机接口(BCI)工程师

职责:开发运动意图解码算法,优化BCI系统与外骨骼机器人、智能假肢的集成。

要求: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硕士/博士学历,精通C++/Python、机器学习(如TensorFlow/PyTorch)和信号处理。

机构示例:Blackrock Neurotech、Neuralink。

神经调控产品经理

职责:定义经颅磁刺激(TMS)、深部脑刺激(DBS)产品的功能需求,协调研发、临床和市场团队。

要求:神经科学+商业管理复合背景,熟悉FDA/CE认证流程和医疗设备市场趋势。

三、科技与人工智能领域1. 算法与软件开发

运动认知算法工程师

职责: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分析运动行为数据(如步态、手势),优化VR/AR训练系统的实时反馈机制。

要求: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博士学历,熟悉OpenCV、Unity3D和强化学习算法。

机构示例:MindMaze、Synchron。

数据科学家

职责:构建运动认知大数据平台,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如EEG+运动捕捉)预测个体运动学习能力或康复潜力。

要求:统计学、数据科学硕士/博士学历,精通R、Python和大数据框架(如Spark)。

2. 硬件与产品设计

可穿戴设备研发工程师

职责:设计集成运动传感器(IMU)、肌电(EMG)和脑电(EEG)信号的智能设备,优化功耗和信号质量。

要求: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背景,熟悉嵌入式系统开发(如ARM Cortex-M)和传感器融合算法。

机构示例:Whoop、Catapult Sports。

用户体验(UX)设计师

职责:设计运动认知训练APP或VR游戏的交互界面,提升用户沉浸感和依从性。

要求:心理学、人机交互背景,熟悉Unity/Unreal引擎和用户测试方法。

四、教育与体育行业1. 教育培训

运动认知课程设计师

职责:开发针对儿童、老年人或特殊人群的运动-认知融合课程(如太极+记忆训练),结合神经科学原理设计教学方案。

要求:教育学、运动科学背景,熟悉课程开发模型(如ADDIE)和神经可塑性理论。

机构示例:国际学校、老年大学。

教育科技产品经理

职责:管理运动认知训练类教育APP的研发,整合游戏化设计、神经反馈和个性化推荐算法。

要求:教育技术、计算机科学复合背景,具备敏捷开发经验和用户增长策略。

2. 体育科学

运动员表现分析师

职责:利用运动捕捉、眼动追踪和脑电技术,分析运动员的决策模式和技术动作,提供训练优化建议。

要求:运动科学、数据科学背景,熟悉Dartfish、Kinovea等运动分析软件。

机构示例:NBA球队、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

运动损伤预防专家

职责:结合生物力学模型和神经肌肉控制理论,设计运动员伤病预防训练方案。

要求:运动医学、康复治疗学背景,熟悉ACL损伤预防、肩袖损伤康复等专项技术。

五、公共政策与社会服务1. 政府与NGO岗位

公共卫生研究员

职责:评估运动认知干预项目(如社区太极课程对老年人跌倒预防的效果),为政策制定提供证据支持。

要求:公共卫生、流行病学背景,熟悉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和健康经济学分析。

机构示例: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国疾控中心。

无障碍环境设计师

职责:基于运动认知研究优化公共空间设计(如步道坡度、标识清晰度),降低老年人/残障人士的行动风险。

要求:建筑学、人机工程学背景,熟悉通用设计原则和ADA标准。

六、新兴领域与跨界机会

神经艺术与娱乐

岗位:脑电音乐创作师、VR运动游戏设计师

职责:利用运动认知数据(如脑电节律、肌肉活动)控制音乐生成或游戏角色动作,探索神经科学与艺术的交互。

机构示例:艺术科技实验室、独立游戏工作室。

金融与咨询

岗位:医疗科技行业分析师、神经科学领域投资经理

职责:分析运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商业潜力,为风险投资或企业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要求:金融、神经科学复合背景,熟悉技术成熟度曲线(Gartner Hype Cycle)和专利分析。

七、就业趋势与技能需求

技术融合能力:掌握脑机接口、AI算法和生物传感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

临床转化经验:具备从实验室研究到产品落地的全链条经验者更受企业青睐。

跨学科协作:熟悉神经科学、工程学和商业语言的“T型人才”更具竞争力。

伦理与法规意识:随着脑机接口等技术的突破,对数据隐私和神经伦理的关注度提升。

八、求职资源推荐

学术岗位:Nature Jobs、AcademicPositions、高校人才网

行业岗位:LinkedIn(搜索“运动认知神经科学”“BCI”“神经康复”等关键词)、Indeed、企业官网

专业社群:Society for Neuroscience(SfN)、Human Brain Mapping(HBM)会议、国内神经科学学会年会

技能提升:Coursera(神经科学专项课程)、edX(脑机接口技术)、Kaggle(运动行为数据分析竞赛)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