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煤炭行业总工程师论坛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07-30 ~ 2025-08-01
举办场地:呼和浩特新城国际迎宾酒店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煤炭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为加强煤炭行业总工程师队伍建设,促进煤炭企业科技创新,持续打造行业总工程师交流的品牌平台,推广煤矿工程技术典型创新成果和经验,经研究,中国煤炭学会决定继续组织召开“2025煤炭行业总工程师论坛”。

论坛内容

本届论坛聚焦煤炭高效智能开采,重点研讨交流井工矿采煤工作面加长加高布置、露天矿智能装运等先进技术装备。论坛设置主论坛及专业论坛:

(一)主论坛

邀请行业院士、企业总工程师、知名专家围绕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科技创新与管理、产业升级与转型等方面开展技术交流。

(二)专业论坛

每年度分别聚焦不同热点技术领域组织专业论坛,本届专业论坛包括:

1.工作面加长、加高关键技术装备论坛:研讨井工煤矿采煤工作面加长加高布置围岩控制技术,工作面灾害监测与防治,工作面智能化管控技术,高端液压支架、大功率高可靠性采煤机、大功率强力运输装备等先进装备。

2.露天矿智能装运技术装备论坛:研讨露天矿智能装运系统、智能装备协同作业技术、装备集群调度、生产管理与相关标准等。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煤炭行业总工程师论坛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煤炭行业总工程师研究现状

一、研究热点与核心方向

智能化开采技术

智能矿山建设:总工程师主导研发基于5G、物联网、大数据的智能开采系统,实现设备远程操控、生产数据实时监测与决策优化。例如,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分公司通过智能综采工作面,将单班作业人数从15人减至5人。

机器人应用:研究巡检机器人、掘进机器人等替代高危岗位,提升作业安全性。如中国煤科开发的防爆巡检机器人已应用于井下瓦斯监测。

绿色开采与低碳技术

保水开采:针对西部生态脆弱区,研究采煤与保水协同技术,减少地下水破坏。例如,陕煤集团榆北煤业采用“充填开采+保水开采”模式,水资源回收率达80%以上。

碳捕集与封存(CCUS):总工程师推动煤化工与CCUS耦合技术,如中煤集团在鄂尔多斯建设的10万吨/年CO₂捕集示范项目。

灾害防治与安全技术

冲击地压预警:研发微震监测、应力在线监测系统,结合AI算法实现灾害提前预警。如山东能源集团通过“冲击地压智能防控平台”,将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0%。

瓦斯治理:优化瓦斯抽采工艺,推广“水力压裂+定向长钻孔”技术,降低瓦斯爆炸风险。

二、技术突破与创新实践

深部开采技术

针对千米深井高地压、高温问题,总工程师团队研发高强度支护材料与智能降温系统。例如,淮南矿业集团在潘一矿建成-960m深井示范工程,实现安全高效开采。

薄煤层与复杂煤层开采

通过自动化采煤机与柔性输送系统,解决薄煤层开采效率低问题。如山西焦煤集团采用薄煤层智能化开采技术,单产提升30%。

数字化矿山平台

构建三维地质模型与生产仿真系统,实现资源动态管理。如兖矿能源的“智慧矿山云平台”整合了地质、生产、安全等10余个子系统。

三、行业挑战与瓶颈

技术落地难度

智能化设备成本高,中小企业难以承担;老矿区基础设施陈旧,改造周期长。例如,某国有煤矿智能化改造投资超5亿元,回收期需8-10年。

人才短缺

既懂煤炭技术又熟悉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导致技术推广受阻。据统计,煤炭行业智能化人才缺口达30%以上。

标准体系不完善

智能矿山建设缺乏统一标准,设备兼容性差,数据孤岛现象普遍。例如,不同厂商的传感器数据格式不统一,难以集成分析。

四、未来发展趋势

全产业链智能化

从开采、运输到洗选、销售,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如国家能源集团计划2025年建成10个全产业链智能矿山。

清洁高效利用技术

发展煤制氢、煤基新材料等低碳技术,推动煤炭从燃料向原料转变。例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煤制烯烃项目,碳排放强度较传统路径降低40%。

国际合作与技术输出

中国煤炭技术(如智能化开采、瓦斯治理)已具备国际竞争力,总工程师将参与“一带一路”项目,推动技术标准输出。例如,中国煤科在俄罗斯、印度承建的智能化矿山项目。

五、政策与产业环境支持

国家战略引导:中国“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向“绿色、智能、安全”转型,总工程师需在技术路径选择中平衡减排与保供。

资金投入加大: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175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技术研发提供保障。

产学研协同:高校(如中国矿业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加速技术迭代。

煤炭行业总工程师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能源与资源开发领域

金属/非金属矿山开采

智能化技术迁移:煤炭行业成熟的智能开采系统(如5G远程操控、AI决策平台)可直接应用于铁矿、铜矿等金属矿山,解决深部开采、高危作业等问题。例如,紫金矿业在刚果(金)的铜矿项目引入中国煤科的智能掘进技术,单月进尺提升25%。

灾害防治经验共享:煤炭行业的冲击地压、瓦斯治理技术可迁移至金属矿山,降低岩爆、有毒气体泄漏风险。如山东黄金集团借鉴煤炭行业微震监测系统,将深井开采事故率降低40%。

油气行业

地下工程协同:煤炭行业的巷道掘进与支护技术可用于油气储库建设,如中石油在四川盆地建设的地下盐穴储气库,采用煤炭行业的“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提高腔体稳定性。

碳捕集技术复用:煤炭行业的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可直接应用于油气田,如中石化在齐鲁石化建设的CO₂驱油项目,技术源头来自煤炭化工领域的碳捕集工艺。

可再生能源开发

地热能开发:煤炭行业的深部钻探技术(如千米定向钻孔)可用于干热岩地热能开发,降低钻井成本。例如,冰岛地热项目借鉴煤炭行业高温钻井液配方,将钻探效率提升30%。

氢能储运:煤炭行业对高压气体储运的研究(如瓦斯抽采管道设计)可为氢能管道建设提供参考,解决氢脆、泄漏等难题。

二、工业制造与装备领域

重型机械制造

设备可靠性优化:煤炭行业对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等设备的耐磨损、抗冲击设计经验,可应用于工程机械(如盾构机、挖掘机)的可靠性提升。例如,三一重工在煤炭行业设备故障数据库基础上,开发了盾构机主轴承寿命预测模型,故障率降低15%。

远程运维系统:煤炭行业的设备健康管理(PHM)系统可迁移至风电、核电等装备领域,实现状态监测与预测性维护。如金风科技借鉴煤炭行业“设备云平台”,将风机故障停机时间缩短20%。

机器人与自动化

特种机器人研发:煤炭行业的巡检机器人、灭火机器人技术可扩展至化工、电力等高危行业。例如,新松机器人基于煤炭行业防爆设计标准,开发了化工园区巡检机器人,通过IP68防护认证。

无人驾驶技术:煤炭行业的矿用卡车无人驾驶系统(如踏浪无人矿卡)可应用于港口、物流园区,降低人力成本。如青岛港引入煤炭行业无人驾驶技术,实现集装箱自动装卸,效率提升30%。

三、环保与生态修复领域

土壤与水体修复

重金属污染治理:煤炭行业对矿井水处理(如重金属吸附材料)的研究可应用于农田土壤修复。例如,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将煤炭行业开发的“改性膨润土”用于镉污染土壤修复,修复效率达90%。

沉陷区生态重建:煤炭开采导致的沉陷区治理技术(如充填复垦、植被恢复)可推广至废弃矿场、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如德国鲁尔区借鉴中国煤炭行业“边开采边复垦”模式,将废弃煤矿改造为太阳能农场。

大气污染治理

粉尘控制技术:煤炭行业的综采工作面除尘系统(如湿式振弦筛)可应用于建材、冶金行业,降低粉尘排放。例如,海螺水泥在生产线引入煤炭行业除尘技术,颗粒物排放浓度降至10mg/m³以下。

脱硫脱硝工艺:煤炭行业对燃煤锅炉脱硫(如石灰石-石膏法)的研究可迁移至钢铁、化工行业的烟气治理。如宝钢集团采用煤炭行业脱硫技术,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80%。

四、信息技术与数字产业领域

工业互联网平台

数据中台建设:煤炭行业的生产数据集成经验(如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可应用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例如,海尔卡奥斯平台借鉴煤炭行业“矿山云”架构,实现设备、物料、订单全流程数字化。

数字孪生技术:煤炭行业的三维地质建模与仿真系统可扩展至城市地下空间管理、航空航天领域。如新加坡陆路交通局采用煤炭行业数字孪生技术,优化地铁隧道施工方案。

人工智能应用

计算机视觉:煤炭行业的安全监测AI模型(如人员违规行为识别)可应用于交通、安防领域。如商汤科技基于煤炭行业算法,开发了工地安全帽检测系统,准确率达99%。

优化算法:煤炭行业的生产调度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强化学习)可应用于物流、供应链管理。如京东物流借鉴煤炭行业“智能排产系统”,将分拣中心效率提升25%。

五、新兴产业与未来领域

深空与深海开发

极端环境技术:煤炭行业的深部开采技术(如高温高压设备设计)可为月球/火星基地建设、深海矿产开发提供参考。例如,NASA在月球基地设计中借鉴煤炭行业“密封舱压力控制”技术,解决尘埃侵入问题。

资源循环利用:煤炭行业的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如制备陶瓷、建材)可应用于太空废弃物处理,实现资源闭环。

元宇宙与虚拟现实

沉浸式培训:煤炭行业的VR安全培训系统可扩展至医疗、消防等高风险行业。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采用煤炭行业VR技术,模拟手术室紧急情况,提升医护人员应急能力。

远程协作:煤炭行业的5G+AR远程指导技术可应用于跨国工程维护、灾害救援场景。如土耳其地震救援中,中国团队通过煤炭行业AR系统,指导当地人员定位被困者。

煤炭行业总工程师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内知名研究机构与高校1. 科研院所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科总院)

地位:中国煤炭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隶属中国煤炭科工集团。

核心领域:智能开采、灾害防治、绿色开采、煤化工技术。

成果:主导制定多项行业标准,研发的“智能综采工作面”技术全球领先。

中煤科工集团

下属机构:沈阳研究院(安全技术)、重庆研究院(瓦斯治理)、西安研究院(水文地质)。

专长:瓦斯抽采、冲击地压预警、矿井水处理等关键技术。

案例:为神华集团设计世界首个8.8米智能超大采高工作面。

矿山安全技术研究院(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直属)

职能:聚焦矿山安全法规制定、事故调查分析及新技术研发。

贡献:推动中国矿山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减少重大事故率。

2. 高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

学科优势: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全球排名前列。

实验室:深部岩体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作:与国家能源集团共建“煤炭清洁利用国家实验室”。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特色: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压力控制领域研究深入。

成果:研发的“矿井通风仿真系统”应用于全国80%以上煤矿。

西安科技大学

方向:煤炭绿色开采、灾害智能预警。

平台: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二、国内领军企业与技术品牌1. 能源集团

国家能源集团

地位:全球最大煤炭生产公司,旗下神东煤炭分公司为智能开采标杆。

技术:建成世界首个亿吨级智能矿山集群,单矿产能提升30%。

品牌:“神东技术”代表中国煤炭智能化最高水平。

中煤能源集团

专长:煤化工与煤炭清洁利用,旗下平朔矿区为露天开采典范。

创新:开发“煤-化-电-热”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

山东能源集团

亮点: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全球领先,建成首个“冲击地压智能防控平台”。

标准:主导制定《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技术规范》国家标准。

2. 技术服务商

郑煤机

产品:液压支架、采煤机等煤矿装备市占率国内第一。

技术:研发全球首台10米超大采高液压支架,打破国外垄断。

天地科技(中国煤科上市平台)

业务:提供智能矿山整体解决方案,涵盖设计、装备、运维全链条。

案例:为陕煤集团打造“智慧矿山云平台”,实现生产数据实时可视化。

华为煤矿军团

定位:将5G、AI、云技术深度融入煤炭行业。

成果:与晋能控股集团合作建成“5G+智能矿山”,减少井下作业人员50%以上。

三、国际合作与知名机构1. 国际科研组织

国际能源署(IEA)煤炭工业研究组(CIRG)

职能:协调全球煤炭技术合作,推动清洁利用与减排。

项目:发起“煤炭2050”路线图研究,中国科研机构深度参与。

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NETL)

专长:碳捕集与封存(CCUS)、煤炭气化技术。

合作:与中国煤科总院联合开展“超临界CO₂驱油”试验。

2. 跨国企业

德国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

技术:提供高端采矿设备与自动化系统,如“智能刮板输送机”。

案例:为兖矿集团定制深部开采支护解决方案,延长矿井寿命15年。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

方向:矿山数字化与资源估价技术。

工具:开发的“MineLens”软件被全球60%以上矿企采用。

四、行业技术联盟与标准制定机构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职能:组织行业技术交流、制定团体标准(如《智能矿山建设规范》)。

活动:每年举办“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大会”,汇聚总工程师级专家。

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标准:主导制定GB/T 35056-2018《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等国家标准。

影响:推动中国煤炭技术标准走向国际。

五、技术趋势与机构布局

智能化领域:华为、中国煤科、国家能源集团形成“技术-场景-数据”闭环,主导行业标准制定。

绿色低碳领域:中煤能源、中国矿业大学聚焦CCUS与氢能耦合,布局“零碳矿山”。

国际合作领域:通过IEA、NETL等平台,中国机构与美、德、澳等国共享深部开采、碳捕集技术。

煤炭行业总工程师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技术方向与岗位类型1. 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

智能矿山系统工程师

职责:设计、部署矿山5G网络、AI决策平台、数字孪生系统。

需求企业:国家能源集团、华为煤矿军团、中国煤科天地科技。

案例:华为煤矿军团招聘“5G+智能采煤系统架构师”,要求熟悉OPC UA协议与边缘计算。

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工程师

职责:构建矿山设备数据中台,开发生产调度优化算法。

技能要求:Python、Hadoop、强化学习框架(如Ray)。

典型项目:中煤科工集团“矿山云平台”团队招聘全栈工程师,年薪可达40-60万元。

2. 安全与灾害防治

冲击地压防治专家

职责:建立深部矿井应力监测网络,研发微震预警模型。

需求场景:山东能源集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深部开采项目。

技术要求:熟悉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具备现场实测数据分析能力。

瓦斯治理工程师

职责:优化瓦斯抽采工艺,设计本安型通风系统。

行业标杆:中煤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招聘“瓦斯突出预测技术负责人”,需持有注册安全工程师证书。

3. 绿色开采与环保技术

碳捕集与封存(CCUS)工程师

职责:设计煤化工CO₂捕集装置,开发驱油/封存一体化方案。

新兴领域:国家能源集团泰州电厂CCUS项目、延长石油CCUS示范基地。

技能要求:熟悉Aspen Plus流程模拟、矿化封存地质评估。

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师

职责:制定沉陷区复垦方案,研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技术。

典型企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煤地质总局下属生态修复公司。

4. 装备研发与制造

采煤机/液压支架研发工程师

职责:设计大功率、高可靠性采掘设备,优化材料耐磨性。

头部企业:郑煤机、北京天地玛珂(天玛智控)。

技术趋势:研发10米以上超大采高液压支架,适配智能开采需求。

特种机器人研发工程师

职责:开发巡检、灭火、救援等矿用机器人,解决防爆、续航难题。

创新企业:中信重工开诚智能、新松机器人煤矿事业部。

二、企业类型与招聘规模1. 国有企业与集团

国家能源集团

招聘重点:智能矿山建设、煤炭清洁利用领域技术骨干,年薪25-50万元。

案例:2023年校招中,为“神东技术中心”招聘AI算法工程师,要求硕士学历且发表过顶会论文。

中煤能源集团

岗位方向:煤化工技术优化、矿山安全标准化制定,偏好有现场管理经验者。

福利:提供北京户口、住房补贴等政策性福利。

2. 科研院所与高校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招聘类型:博士后研究员、项目首席科学家,年薪30-80万元(含科研经费)。

研究方向:深部开采、氢能储运等前沿领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岗位需求:智能开采实验室PI(首席研究员)、矿山安全学科带头人。

要求:博士学历+5年以上行业经验,主持过国家级课题。

3. 民营企业与初创公司

华为煤矿军团

招聘规模:2023年计划扩招200人,涵盖5G通信、AI、云计算等岗位。

特色:提供“技术+场景”双导师制培训,快速成长为行业解决方案专家。

科达自控

业务领域:矿山物联网、自动化控制系统,招聘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

薪资:本科15-25万元/年,硕士25-40万元/年。

4. 跨国企业与合资公司

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

岗位:深部开采支护技术顾问、采矿设备本地化研发工程师。

要求:流利的英语沟通能力,熟悉国际采矿标准(如ISO 19401)。

必和必拓(BHP)中国分公司

招聘方向:煤炭资源评估、智能化采矿技术合作,偏好有海外项目经验者。

三、地域分布与就业热点1. 传统煤炭产区

山西(太原、大同)

企业:晋能控股集团、山西焦煤集团。

岗位:智能综采技术员、矿井通风工程师,薪资12-20万元/年。

内蒙古(鄂尔多斯、锡林郭勒)

企业:国家能源集团神东分公司、中煤能源平朔集团。

需求:露天矿开采工程师、生态修复项目经理,提供免费住房+探亲假。

2. 新兴技术集聚区

北京(海淀、昌平)

机构:中国煤科研究院、华为煤矿军团总部。

岗位:AI算法工程师、矿山大数据分析师,年薪30-60万元。

上海(浦东)

企业:西门子煤矿自动化中国中心、ABB机器人煤矿事业部。

特色:聚焦国际技术合作,招聘双语技术经理。

3. 西部能源基地

陕西(榆林、神木)

企业: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延长石油集团。

岗位:CCUS技术研究员、智能运输系统工程师,享受西部人才补贴。

新疆(准东、哈密)

企业: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公司、广汇能源。

需求:耐高温设备研发工程师、矿区水资源管理专家,提供安家费10-20万元。

四、能力要求与职业发展路径1. 核心技能矩阵

技术能力

传统领域:矿井通风、采掘工艺、安全监测系统设计。

新兴领域:Python/MATLAB编程、机器学习框架、CAD/SolidWorks建模。

软技能

跨学科协作(如与IT、环保团队沟通)、项目管理(PMP认证优先)、技术文档撰写。

2. 职业发展路径

技术专家路线

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首席专家(如国家能源集团“首席科学家”岗,年薪百万级)。

管理路线

技术员→项目主管→部门经理→总工程师(需补充MBA或工程管理硕士学历)。

跨界转型方向

能源+AI:转向智能电网、新能源预测领域。

矿业+金融:进入投行从事资源估值、碳交易咨询。

技术+政策:考取公务员,进入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等部门。

五、行业趋势与就业前景

智能化驱动需求增长

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矿山市场规模将达1500亿元,带动AI、5G、机器人相关岗位需求增长300%。

绿色转型创造新机会

CCUS、氢能、矿区生态修复等领域人才缺口达10万人,薪资涨幅年均15%-20%。

国际化合作深化

随着“一带一路”矿业投资增加,具备国际视野(如熟悉澳大利亚JORC标准、南非SAMREC标准)的技术人才供不应求。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