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显示技术迈向超高清化、柔性化与全场景智能交互的关键变革期,新型显示技术正以突破性迭代驱动产业生态重构,形成以OLED、Micro LED、量子点显示为核心,3D显示、AR/VR显示为前沿的多维创新范式。为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联合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四川大学、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显示领域相关研制与应用单位,拟定于2025年10月10日-12日在重庆举办“第二届光显示大会”。
组委会诚挚地邀请您莅临本届会议,分享您的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讨光显示领域的重大科学和应用问题;我们同时诚挚地欢迎相关企业作为会议的赞助单位,并在会场展示产品,会上作产品发布、技术交流。
大会名誉主席:
许祖彦 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大会主席:
欧阳钟灿 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大会共主席:
陈林森(苏州大学)
王涌天(北京理工大学)
陆延青(南京大学)
大会执行主席:
王琼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术委员会主席:
孙小卫(南方科技大学)
组织委员会主席:
尹韶云(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孙耒来(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邓欢(四川大学)
议题方向(不限于此):
专题1:发光和光伏
主席:滕枫(北京交通大学)
共主席:唐爱伟(北京交通大学),肖立新(北京大学)
专题2:OLED显示
主席:彭俊彪(华南理工大学)
共主席:宁洪龙(华南理工大学),唐建新(苏州大学)
专题3:Micro LED显示
主席:孙小卫(南方科技大学)
共主席:陶涛(南京大学)、王恺(南方科技大学)
专题4:LCD显示
主席:邵喜斌(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共主席:孙玉宝(河北工业大学),尹韶云(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专题5:反射式显示
主席:周国富(华南师范大学)
共主席:唐彪(华南师范大学),王喜杜(广州奥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专题6:3D显示与AR/VR
主席:刘智(长春理工大学)
共主席:曹良才(清华大学)、邓欢(四川大学)、林燕丹(复旦大学)、宋维涛(北京理工大学),王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题7:纳米显示及其它显示
主席:李福山(福州大学)
共主席:申怀彬(河南大学),杨绪勇(上海大学)
专题8:显示视觉健康
主席:蔡建奇(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共主席:李俊凯(杭州英诺维科技有限公司),罗明(浙江大学)
特色专题:
AI与显示融合
主席:杨柏儒(中山大学)
显示制造工艺与装备
主席:尹韶云(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光显示大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光显示研究现状
一、主流显示技术迭代升级
液晶显示(LCD)的持续优化
Mini-LED背光技术:通过缩小背光分区尺寸(<0.2mm),实现更高对比度(>1,000,000:1)和局部调光精度,已应用于高端电视和显示器(如苹果Pro Display XDR)。
量子点增强技术:结合量子点材料(QD-LCD),将色域覆盖提升至NTSC 110%以上,同时降低能耗,成为LCD向OLED过渡的过渡方案。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普及与突破
柔性OLED:三星、LG等企业已实现可折叠手机(如Galaxy Z Fold系列)和卷曲电视的商业化,推动显示形态从平面向立体化演进。
透明OLED:通过优化电极透明度和像素结构,实现透明度>40%的显示面板,应用于车载HUD、智能橱窗等领域。
Micro-OLED:采用硅基CMOS背板与微型OLED发光层,像素密度超3000 PPI,成为AR/VR设备的核心显示方案(如苹果Vision Pro)。
微显示技术(Micro-LED/LCoS)的崛起
Micro-LED:以无机材料实现超高亮度(>1,000,000 nits)、低功耗和长寿命(>100,000小时),但受制于巨量转移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高端智能手表(如三星Galaxy Watch Ultra)。
LCoS(硅基液晶):通过反射式结构实现高光效和低成本,成为激光投影和AR近眼显示的主流技术(如微软HoloLens 2)。
二、前沿技术方向探索
全息显示(Holographic Display)
计算全息:利用算法生成全息图,结合空间光调制器(SLM)实现动态3D显示,但受限于计算复杂度和视角狭窄,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如MIT Media Lab的“Photophore"原型)。
光场显示:通过多层液晶面板或微透镜阵列模拟光场分布,实现无眼镜3D显示,已应用于部分医疗和设计领域(如Looking Glass Factory的桌面全息设备)。
柔性/可拉伸显示(Flexible/Stretchable Displays)
材料创新:采用聚酰亚胺(PI)基板、银纳米线电极和弹性聚合物封装,实现显示层弯曲半径<1mm且拉伸率>50%(如LG可卷曲OLED电视)。
交互集成:结合压力传感和触觉反馈技术,开发可穿戴交互式显示设备(如三星Flex Hybrid原型机)。
光子晶体与超表面显示(Photonic Crystal & Metasurface Displays)
结构色显示:利用光子晶体或超表面调控光的波长和方向,实现无滤光片的纯色显示,具有低功耗和高分辨率潜力(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结构色电子纸”)。
动态调谐:通过电场或机械变形改变光子晶体周期,实现颜色动态切换,应用于防伪标签和智能包装。
三、交叉学科融合趋势
显示与人工智能(AI)的深度结合
画质增强: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如SRCNN、ESRGAN)实现低分辨率内容的高清重建,优化显示效果(如索尼BRAVIA XR芯片)。
自适应显示:通过环境光传感器和摄像头实时调整色温、亮度,提升用户视觉舒适度(如苹果True Tone技术)。
显示与生物技术的交叉
视网膜投影:开发微型激光投影模块,直接将图像投射至视网膜,实现高分辨率AR显示(如Mojo Vision的隐形眼镜显示器)。
神经接口显示:探索脑机接口(BCI)与显示技术的结合,通过电信号刺激视觉皮层生成图像(如Neuralink的“N1”芯片原型)。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技术瓶颈
Micro-LED巨量转移良率:需突破亚微米级精度和百万级芯片转移效率。
全息显示计算效率:需开发专用光子芯片或量子计算加速全息图生成。
柔性显示可靠性:需解决反复弯曲导致的电极断裂和封装层失效问题。
未来方向
无介质显示:通过等离子体激元或声悬浮技术实现空中成像(如日本Asukanet的“Aerial Display”)。
脑机融合显示:结合BCI和神经科学,实现“所见即所想”的终极显示体验。
可持续显示:开发可降解材料和低能耗驱动方案,响应碳中和目标(如三星的“SolarCell Remote”太阳能遥控器)。
光显示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消费电子领域
智能手机与可穿戴设备
柔性OLED屏幕:实现折叠屏(如三星Galaxy Z Fold系列)、卷曲屏(如OPPO X 2021概念机)和曲面屏设计,提升屏幕占比与便携性。
Micro-LED显示:应用于智能手表(如苹果Watch Ultra)和AR眼镜(如Meta Ray-Ban),提供高亮度、低功耗和长寿命的显示方案。
透明显示:集成于智能眼镜或车窗,实现导航信息叠加或广告投影(如小米智能眼镜探索版)。
电视与显示器
Mini-LED背光LCD:提升对比度与色域(如TCL X11G系列),成为高端电视主流技术。
QD-OLED:结合量子点与OLED优势,实现更广色域和更高亮度(如索尼A95L系列)。
8K超高清显示:推动影视制作、游戏和医疗影像等领域的精细化呈现(如夏普8K电视)。
二、汽车产业
车载显示系统
曲面/贯穿式大屏:集成仪表盘、中控屏和副驾娱乐屏,提升驾驶舱科技感(如奔驰EQS的MBUX Hyperscreen)。
透明OLED车窗:显示导航、天气等信息,同时保持透明度(如LG与宝马合作的“Panoramic Vision”概念车)。
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将车速、导航箭头等投射至前挡风玻璃,减少驾驶员分心(如华为AR-HUD方案)。
智能照明与交互
动态氛围灯:通过光显示技术实现颜色、亮度随音乐或场景变化(如奥迪虚拟座舱灯光系统)。
车外交互显示:在车头或车尾集成LED矩阵,显示充电状态、问候语或警示信息(如高合HiPhi X的PML可编程智能大灯)。
三、医疗健康领域
手术导航与诊断
3D全息显示:辅助医生进行复杂手术规划,通过立体影像精准定位病灶(如史赛克Mako智能机器人手术系统)。
内窥镜显示增强:结合AI算法,实时标注病变区域或血管位置,提高诊断准确性(如奥林巴斯EVIS X1内窥镜)。
可穿戴医疗设备
柔性电子皮肤:集成光传感器与显示模块,实时监测心率、血氧并显示数据(如MC10的BioStamp贴片)。
智能药盒:通过LED指示灯或屏幕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并记录用药历史(如Hero智能药盒)。
四、工业与商业领域
零售与广告
透明OLED橱窗:在商场展示商品的同时播放动态广告(如LG透明OLED签批屏)。
全息投影货架:通过光场显示技术呈现3D产品模型,提升购物体验(如英特尔RealSense全息货架)。
智能工厂与物流
AR远程协作:工人佩戴AR眼镜,通过光显示技术接收远程专家指导(如微软HoloLens 2在波音公司的应用)。
物流分拣系统:利用LED指示灯或投影引导机器人或人工分拣货物(如亚马逊Kiva仓储机器人)。
五、娱乐与文化领域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
VR头显:采用Fast-LCD或Micro-OLED屏幕,提供低延迟、高分辨率的沉浸式体验(如Meta Quest Pro)。
AR眼镜:通过光波导或全息技术将虚拟信息叠加至现实场景(如Nreal Air AR眼镜)。
主题公园与演出
全息舞台表演:利用佩珀尔幻象技术呈现虚拟歌手或历史人物(如初音未来全息演唱会)。
互动投影装置:通过光显示技术创造沉浸式艺术展览(如TeamLab无界美术馆)。
六、航空航天与军事领域
飞行员头盔显示
HUD(抬头显示)与HMD(头盔显示器):将飞行数据、武器瞄准信息投射至视场内,提升作战效率(如F-35战斗机的HMDS系统)。
卫星与太空探测
高分辨率遥感显示:通过光显示技术处理并展示卫星拍摄的地球影像(如中国高分系列卫星数据平台)。
七、教育与科研领域
交互式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与全息教室:支持多人触控和3D模型展示,提升课堂互动性(如微软Surface Hub 2S)。
科研可视化
显微镜显示增强:结合AI算法,实时标注细胞结构或分子运动轨迹(如蔡司Axio Imager显微镜)。
八、新兴领域探索
脑机接口(BCI)显示
视网膜投影:通过微型激光模块直接刺激视网膜,为视障人士提供视觉感知(如Mojo Vision隐形眼镜显示器)。
神经信号解码显示:将脑电波转换为图像,助力瘫痪患者“意念交流”(如Neuralink的“N1”芯片原型)。
可持续显示技术
电子纸(E-Ink):应用于电子书阅读器、公交站牌等场景,实现超低功耗显示(如亚马逊Kindle系列)。
太阳能驱动显示:结合光伏材料,开发自供电户外广告牌或指示牌(如三星SolarCell Remote太阳能遥控器)。
光显示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际知名研究机构与高校
麻省理工学院(MIT)
Media Lab:专注于全息显示、光子晶体显示等前沿技术研究,代表性项目包括“Photophore"动态全息原型。
有机与纳米结构电子实验室(ONE Lab):研发柔性OLED和可穿戴显示技术,推动电子皮肤与智能纺织品融合。
斯坦福大学
Ginzton实验室:在光子学与显示领域深耕,研究内容包括超表面显示、光场调制技术等。
Bao Group:开发自修复柔性电子材料,为可拉伸显示提供基础支持。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
显示与光子学实验室:主导Micro-LED巨量转移技术研发,与三星、LG合作推动产业化。
柔性电子研究中心:聚焦柔性传感器与显示集成,应用于可折叠设备。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
光电子技术部门:研发量子点显示材料与透明OLED技术,与夏普、索尼合作开发下一代显示面板。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Fraunhofer)
应用光学与精密工程研究所(IOF):专注于光场显示、AR/VR光学模组设计,为蔡司、宝马等企业提供技术方案。
二、国内顶尖研究机构与高校
中国科学院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在激光显示、全息投影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研发出全球首款110英寸激光电视。
半导体研究所:聚焦Micro-LED芯片设计与制造,推动国产显示芯片自主化。
清华大学
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研发水凝胶基柔性电极与可拉伸显示电路,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Materials》。
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探索光子晶体显示与神经形态计算结合,开发低功耗智能显示系统。
北京大学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超表面全息显示,实现动态3D图像生成。
华南理工大学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量子点材料合成与OLED器件封装领域取得突破,与TCL、华为建立联合实验室。
三、全球领先企业品牌(一)显示面板制造商
三星显示(Samsung Display)
技术优势:柔性OLED、QD-OLED、Micro-LED。
代表产品:Galaxy Z Fold系列折叠屏、Neo QLED电视。
LG Display(LGD)
技术优势:透明OLED、可卷曲OLED、P-OLED(塑料OLED)。
代表产品:LG Signature OLED R可卷曲电视、车载透明OLED显示屏。
京东方(BOE)
技术优势:柔性AMOLED、Mini-LED背光LCD、8K超高清显示。
代表产品:华为Mate X系列折叠屏、创维8K电视。
TCL华星光电
技术优势:Mini-LED直显、印刷OLED、柔性显示。
代表产品:TCL X11G Mini-LED电视、全球首款17英寸IGZO印刷OLED折叠笔记本。
友达光电(AUO)
技术优势:Micro-LED、柔性显示、车载AM Mini-LED。
代表产品:与錼创合作推出12.1英寸Micro-LED车载显示屏。
(二)终端设备集成商
苹果(Apple)
技术布局:Micro-OLED(Vision Pro)、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True Tone环境光适配。
创新方向:视网膜投影与神经接口显示技术预研。
索尼(Sony)
技术优势:QD-OLED电视、BRAVIA XR认知芯片、空间现实显示(Spatial Reality Display)。
代表产品:A95L QD-OLED电视、ELF-SR1空间现实显示屏。
微软(Microsoft)
技术布局:HoloLens 2(LCoS光波导)、Surface Hub 2S(交互式白板)、Windows Holographic平台。
Meta(原Facebook)
技术投入:VR头显(Quest Pro)、AR眼镜(与雷朋合作)、神经接口显示专利布局。
(三)材料与设备供应商
默克(Merck)
核心业务:OLED材料(如Licristal®系列)、量子点材料、光刻胶。
市场地位:全球OLED材料市占率超60%。
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
核心设备:PVD(物理气相沉积)设备、CVD(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用于显示面板金属层沉积。
佳能东京理化(Canon Tokki)
核心设备:真空蒸镀机,占据全球高端OLED面板生产设备90%市场份额。
四、新兴创新企业
Mojo Vision
技术方向:隐形眼镜式AR显示,通过Micro-LED微型投影实现视网膜显示。
融资进展:已完成C轮融资,投资者包括NEA、Khosla Ventures等。
Looking Glass Factory
技术方向:桌面级光场显示设备,支持多人裸眼3D交互。
应用场景:医疗影像分析、产品设计评审。
錼创科技(PlayNitride)
技术方向:Micro-LED巨量转移与芯片设计,与友达、华硕合作开发车载与消费级显示产品。
五、产业联盟与标准组织
国际显示制造联盟(IMID):推动显示技术国际交流,主办年度IMID会议。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CODA):制定中国显示行业标准,主办DIC EXPO国际显示技术及应用创新展。
UHD联盟:制定8K超高清显示规范,成员包括三星、索尼、LG等企业。
光显示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研发技术类岗位1. 显示材料与器件研发
岗位方向:
OLED材料工程师:负责有机发光材料合成、寿命测试与优化(如三星显示、默克)。
量子点材料科学家:研发量子点合成工艺及封装技术(如TCL华星、纳晶科技)。
Micro-LED芯片工程师:专注于巨量转移、键合技术与缺陷修复(如錼创科技、友达光电)。
技能要求:
精通有机化学、半导体物理或纳米材料学;
熟悉光谱分析、SEM/TEM表征技术;
具备材料仿真软件(如COMSOL)使用经验。
2. 光学设计与仿真
岗位方向:
AR/VR光学工程师:设计光波导、自由曲面棱镜等近眼显示模组(如Meta、微软HoloLens团队)。
全息显示算法工程师:开发计算机生成全息图(CGH)算法(如Looking Glass Factory、Magic Leap)。
光场显示研究员:研究多视角图像生成与光场重建技术(如斯坦福大学Ginzton实验室)。
技能要求:
掌握Zemax、Code V等光学设计软件;
熟悉Python/MATLAB进行算法优化;
了解衍射光学、计算成像理论。
3. 驱动电路与系统集成
岗位方向:
OLED驱动IC设计工程师:开发补偿电路与低功耗驱动方案(如联咏科技、瑞鼎科技)。
柔性电子系统工程师:设计可拉伸电路与传感器集成方案(如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
Mini/Micro-LED背板工程师:优化TFT背板结构与制程工艺(如京东方、天马微电子)。
技能要求:
精通Cadence、HSPICE等EDA工具;
熟悉LTPS、Oxide半导体工艺;
具备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VHDL)开发能力。
二、生产制造类岗位1. 工艺与设备工程
岗位方向:
OLED蒸镀工艺工程师:操作佳能Tokki蒸镀机并优化成膜均匀性(如LG Display、维信诺)。
Micro-LED巨量转移工程师:开发激光转移或弹性体印章技术(如三安光电、华灿光电)。
显示模组封装工程师:设计FOG(Flex on Glass)与COF(Chip on Film)工艺(如欧菲光、舜宇光学)。
技能要求:
熟悉半导体制造设备(PVD/CVD/溅射);
掌握DOE实验设计与SPC过程控制;
具备无尘室管理经验。
2. 品质与可靠性测试
岗位方向:
显示面板失效分析工程师:通过FIB/TEM定位缺陷根源(如SGS通标、华测检测)。
信赖性测试工程师:制定高温高湿、冷热冲击等可靠性标准(如UL美华、TÜV莱茵)。
色彩管理工程师:校准显示设备色域与gamma曲线(如X-Rite、Datacolor)。
技能要求:
熟悉JESD22、IEC 62341等国际标准;
掌握Minitab进行数据分析;
了解色彩科学基础理论。
三、终端产品与应用开发类岗位1. 消费电子集成
岗位方向:
折叠屏手机结构工程师:设计铰链机构与屏幕叠层方案(如华为、小米)。
VR/AR交互设计师:优化手部追踪与空间定位算法(如PICO、HTC Vive)。
车载HUD系统工程师:集成AR导航与ADAS信息显示(如大陆集团、博世)。
技能要求:
熟练使用SolidWorks/CATIA进行3D建模;
掌握Unity/Unreal引擎开发交互原型;
了解人机工效学设计原则。
2. 行业解决方案开发
岗位方向:
医疗影像显示工程师:开发DICOM校准软件与3D重建算法(如GE医疗、西门子医疗)。
智慧零售显示产品经理:设计透明OLED橱窗与电子价签系统(如LG商业解决方案、京东方数科)。
工业AR应用工程师:部署远程协作与数字孪生系统(如微软HoloLens 2行业团队)。
技能要求:
熟悉行业特定标准(如医疗领域的HL7、DICOM);
具备Python/C#开发能力;
了解垂直领域业务逻辑(如零售动线设计、工业设备维护)。
四、新兴技术领域岗位1. 光子计算与神经形态显示
岗位方向:
光子芯片设计工程师:研发光互连与光计算架构(如Lightmatter、曦智科技)。
神经形态显示研究员:探索脉冲神经网络(SNN)与低功耗显示集成(如英特尔Neuromorphic Computing Lab)。
技能要求:
熟悉光子集成电路(PIC)设计流程;
掌握Verilog-A进行混合信号仿真;
了解神经科学基础理论。
2. 可持续显示技术
岗位方向:
电子纸驱动工程师:优化E-Ink刷新率与功耗(如E Ink元太科技、汉王科技)。
太阳能显示系统工程师:设计光伏驱动的户外广告牌(如三星SolarCell Remote团队)。
技能要求:
熟悉低功耗电路设计;
了解光伏材料与能量管理策略;
具备嵌入式系统开发经验(如RTOS、Linux驱动)。
五、跨学科与复合型岗位1. 显示技术标准化专家
岗位方向:
参与制定8K超高清、Micro-LED显示等国际标准(如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VESA联盟)。
技能要求:
熟悉ISO/IEC标准制定流程;
具备技术文档撰写与专利分析能力;
英语可作为工作语言。
2. 显示产业分析师
岗位方向:
跟踪Mini-LED、量子点等技术路线竞争格局(如Omdia、CINNO Research)。
技能要求:
掌握行业数据库使用(如TrendForce、IHS Markit);
具备财务建模与市场预测能力;
了解技术经济学分析方法。
六、就业机会获取渠道
企业官网与招聘平台:
头部企业:三星显示、LG Display、京东方、TCL华星光电官网“社会招聘/校园招聘”板块。
垂直平台:猎聘网“光电显示”标签、拉勾网“AR/VR”岗位分类。
行业展会与竞赛:
展会:DIC EXPO(中国国际显示技术及应用创新展)、SID Display Week(国际显示周)。
竞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显示技术赛道。
科研机构与高校合作项目: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如“十四五”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专项),通过产学研项目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