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微纳米技术与催化国际创新论坛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07-21 ~ 2025-07-22
举办场地:合肥市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段文晖 吴玉程
会议介绍

会议名称: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米技术与催化国际创新论坛(2025)

主题:探索微纳催化科学发展 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

大会主席:段文晖、吴玉程

大会副主席:王晓浩、柳强

大会执行主席:王岩、李宏林、唐飞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微纳米技术与催化国际创新论坛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微纳米技术与催化研究现状

一、微纳米技术在催化中的核心作用

高比表面积与活性位点暴露

微纳米材料(如纳米颗粒、多孔材料、二维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可提供更多活性位点,显著提升催化效率。例如,铂纳米颗粒(2-5 nm)在燃料电池中的氧还原反应(ORR)活性比块体材料高10倍以上。

缺陷工程(如氧空位、晶界)可进一步增加活性位点密度,如二氧化钛(TiO₂)纳米片通过表面氧空位增强光催化产氢性能。

量子尺寸效应与电子结构调控

当材料尺寸接近电子德布罗意波长时,量子限域效应导致能带结构变化,从而改变催化选择性。例如,金纳米颗粒(<5 nm)在低温下可高效催化CO氧化,而块体金无活性。

合金化或掺杂可调控电子分布,如Pd-Au合金纳米颗粒通过电子转移优化对硝基苯酚加氢的选择性。

限域效应与微环境调控

纳米孔道(如MOFs、沸石)或层状结构(如石墨烯)可限制反应物分子构型,促进特定反应路径。例如,ZIF-8孔道内的限域效应使甲醇制烯烃反应选择性提升至90%以上。

表面功能化(如硫醇修饰、聚合物包覆)可调节催化剂表面亲疏水性,优化反应物吸附与产物脱附。

二、当前研究热点与应用方向

能源催化

光催化:TiO₂、g-C₃N₄等纳米材料通过光生载流子分解水制氢或还原CO₂为燃料。例如,CdS量子点与Ni₂P共催化剂耦合,产氢效率达45 mmol·g⁻¹·h⁻¹。

电催化:过渡金属硫化物(如MoS₂)、氮掺杂碳纳米管等用于析氢反应(HER)和氧析出反应(OER),替代贵金属催化剂。

燃料电池:Pt基纳米催化剂的尺寸、形貌(如立方体、八面体)优化可降低铂用量并提升耐久性。

环境催化

VOCs降解:MnO₂纳米线、CeO₂-TiO₂复合材料在低温下高效催化甲苯、甲醛氧化。

NOx净化:Cu-SSZ-13分子筛通过限域效应优化NH₃-SCR反应路径,实现柴油车尾气超低排放。

重金属去除:磁性纳米颗粒(Fe₃O₄@SiO₂)功能化后可用于水体中Pb²⁺、Cd²⁺的快速吸附与回收。

化工催化

C-C键形成:Pd纳米颗粒负载于氧化铝或碳材料,催化Suzuki偶联反应,产率>95%。

加氢/脱氢:Ni-Mo-S纳米簇在加氢脱硫(HDS)中表现优异,可深度脱除燃油中的硫化合物。

生物质转化:Ru/C纳米催化剂促进纤维素水解为葡萄糖,转化率达90%以上。

三、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

稳定性与抗中毒能力

纳米催化剂易因烧结、积碳或毒物吸附失活。解决方案包括:

构建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如Pt/TiO₂中Pt向TiO₂迁移形成保护层。

设计核壳结构(如Au@SiO₂)或单原子催化剂(SACs)提高抗烧结性能。

规模化制备与成本控制

液相还原、溶胶-凝胶法等实验室方法难以满足工业需求。需开发:

连续流合成技术(如微反应器、喷雾热解)实现纳米催化剂的批量生产。

非贵金属催化剂(如Fe、Co基)替代Pt、Pd,降低原料成本。

理论模拟与机器学习辅助设计

结合DFT计算和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催化剂结构-性能关系,加速新材料开发。例如,通过高通量筛选发现Ni-Fe-P三元催化剂在HER中性能优于商业Pt/C。

多尺度表征技术

球差电镜(HAADF-STEM)、同步辐射XAS等手段可原位观测催化剂动态演变,揭示失活机制。例如,发现Cu-Zn-Al催化剂在CO₂加氢中表面Cu⁰/Cu⁺比例变化导致选择性下降。

四、典型案例

单原子催化剂(SACs):Fe-N-C单原子催化剂在ORR中活性接近Pt/C,且成本降低90%,已用于锌-空气电池。

MOFs衍生催化剂:ZIF-8热解生成的N掺杂碳负载Co纳米颗粒,在ORR中半波电位达0.85 V(vs. RHE),优于商业Pt/C。

等离子体催化:Au/TiO₂纳米结构在可见光激发下产生热电子,促进CO₂加氢制甲醇,转化率提升3倍。

微纳米技术与催化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能源领域

清洁能源生产

光催化制氢:TiO₂、g-C₃N₄等纳米材料利用太阳能分解水,产氢效率达45 mmol·g⁻¹·h⁻¹(如CdS量子点/Ni₂P体系),为氢能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CO₂还原:Cu基纳米催化剂将CO₂转化为甲醇、乙烯等燃料,转化率超80%,助力碳中和技术。

生物质转化:Ru/C纳米催化剂高效催化纤维素水解为葡萄糖,为生物燃料生产提供原料。

燃料电池与电解水

氧还原反应(ORR):Fe-N-C单原子催化剂活性接近Pt/C,成本降低90%,已用于锌-空气电池。

析氢反应(HER):MoS₂纳米片、Ni-Mo合金等非贵金属催化剂替代Pt,在酸性/碱性条件下均表现优异。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Pt基纳米催化剂通过形貌控制(如立方体、八面体)提升耐久性,延长电池寿命。

储能技术

锂离子电池:SiO₂包覆的Si纳米颗粒缓解体积膨胀,容量提升3倍,用于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

超级电容器:MXene(Ti₃C₂Tₓ)纳米片通过赝电容效应实现高功率密度,充放电速率达秒级。

二、环境治理

大气污染控制

VOCs降解:MnO₂纳米线、CeO₂-TiO₂复合材料在低温(<200℃)下高效催化甲苯、甲醛氧化,去除率>95%。

NOx净化:Cu-SSZ-13分子筛通过限域效应优化NH₃-SCR反应路径,实现柴油车尾气超低排放(NOx<10 ppm)。

臭氧分解:MnO₂/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室温下快速分解臭氧,用于室内空气净化。

水处理

重金属去除:磁性Fe₃O₄@SiO₂纳米颗粒功能化后,对Pb²⁺、Cd²⁺的吸附容量达200 mg/g,且可通过磁分离回收。

有机污染物降解:TiO₂纳米管阵列在紫外光下降解罗丹明B,120分钟内去除率>99%。

海水淡化:MOFs(如ZIF-8)衍生碳纳米膜通过分子筛分实现高效脱盐,通量达50 L·m⁻²·h⁻¹。

土壤修复

纳米零价铁(nZVI):通过还原作用固定土壤中的Cr(VI)、As(V)等重金属,修复效率比传统方法提升50%。

生物炭负载纳米催化剂:MnO₂/生物炭复合材料降解土壤中的多环芳烃(PAHs),半衰期缩短至7天。

三、化工生产

绿色合成

C-C键形成:Pd纳米颗粒负载于氧化铝催化Suzuki偶联反应,产率>95%,替代传统钯炭催化剂。

不对称催化:手性金属有机框架(MOFs)催化酮还原反应,对映选择性(ee值)达99%,用于药物中间体合成。

加氢/脱氢:Ni-Mo-S纳米簇在加氢脱硫(HDS)中深度脱除燃油中的硫化合物(<10 ppm),满足国VI标准。

精细化学品制造

香料合成:Au/TiO₂纳米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肉桂醛加氢生成肉桂醇,选择性>90%,减少副产物。

聚合物生产:Ziegler-Natta催化剂纳米化后,聚乙烯分子量分布变窄,力学性能提升20%。

生物质转化

纤维素水解:Ru/C纳米催化剂在180℃下将玉米秸秆转化为葡萄糖,产率达90%,为生物乙醇生产提供原料。

木质素解聚:Ni-Fe-P纳米合金催化木质素裂解为芳香单体,产率提升至65%,替代石油基原料。

四、医疗健康

疾病诊断与治疗

纳米酶催化:Fe₃O₄纳米颗粒模拟过氧化物酶活性,通过催化H₂O₂分解产生·OH,用于肿瘤光热-化学动力学联合治疗。

药物递送:金纳米棒负载抗癌药物(如DOX),通过近红外光触发释放,靶向杀伤肿瘤细胞,减少副作用。

生物传感:葡萄糖氧化酶(GOx)固定于碳纳米管表面,构建高灵敏度血糖传感器,检测限低至0.1 μM。

医疗器械

抗菌涂层:Ag纳米颗粒沉积于钛合金表面,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率>99.9%,用于人工关节植入物。

组织工程: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复合支架促进骨细胞增殖,用于骨缺损修复,愈合速度提升40%。

五、农业领域

智能肥料

纳米控释肥:尿素包覆于SiO₂纳米孔道中,通过pH响应释放养分,利用率提升至60%,减少面源污染。

纳米微生物菌剂:枯草芽孢杆菌负载于纳米纤维素,增强其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产量提高15%。

病虫害防治

纳米农药:阿维菌素负载于石墨烯量子点,通过光热效应增强杀虫效果,用量减少50%,残留降低80%。

植物免疫诱导:Chitosan-SiO₂纳米颗粒激活植物系统抗性,对病毒病的防治效果达70%。

六、未来趋势

多技术融合:微纳米催化与3D打印、人工智能结合,实现催化剂的定制化设计与智能制造。

可持续材料:开发生物质衍生纳米催化剂(如纤维素纳米晶、壳聚糖基材料),降低对化石资源的依赖。

极端条件催化:设计耐高温(>1000℃)、高压(>10 MPa)的纳米催化剂,满足航天、深海等领域需求。

微纳米技术与催化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际知名研究机构1. 学术研究机构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MIT)

纳米技术与纳米制造实验室(MIT.nano):聚焦纳米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开发高效能源转换材料。

化学工程系:在光催化、电催化领域成果显著,如TiO₂纳米管阵列制氢研究。

斯坦福大学

SUNCAT界面科学与催化中心:由Thomas Jaramillo教授领衔,专注单原子催化剂设计与反应机理研究,推动CO₂还原和HER技术突破。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分子工厂(The Molecular Foundry)提供纳米材料合成与表征平台,支持催化新材料开发。

欧洲

德国马普学会(Max Planck Society)

弗里茨·哈伯研究所(Fritz Haber Institute):在多相催化领域享有盛誉,研究金属纳米颗粒表面反应动力学。

固体研究所(MPI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开发新型二维材料(如MoS₂)用于电催化。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

纳米技术实验室:研究纳米限域效应对催化选择性的影响,应用于C-H键活化等反应。

英国剑桥大学

卡文迪许实验室:在纳米颗粒自组装及催化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如Au-Pd合金纳米催化剂设计。

亚洲

日本东京大学

前沿科学技术研究中心(RCAST):开发光催化纳米材料(如g-C₃N₄),实现太阳能驱动CO₂还原。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

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在MOFs衍生催化剂及单原子催化领域处于国际前沿。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

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究纳米催化剂在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中的应用。

2. 国家实验室与联盟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

催化与表面科学组:开发高性能Pt基纳米催化剂,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欧洲催化研究联盟(EUROCAT)

联合20余国研究机构,推动催化技术在清洁能源和环保领域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DICP)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甲醇制烯烃(MTO)、费托合成等工业催化领域引领全球。

二、国际领先企业1. 能源与化工领域

巴斯夫(BASF,德国)

全球最大化工企业,纳米催化剂技术应用于:

汽车尾气净化(三元催化器,Pt-Pd-Rh纳米颗粒)。

丙烯聚合(Ziegler-Natta催化剂纳米化,提升聚丙烯性能)。

庄信万丰(Johnson Matthey,英国)

专精贵金属催化剂,产品包括:

燃料电池PtCo合金纳米催化剂(耐久性提升50%)。

绿色氢能电解槽用IrO₂纳米电极。

优美科(Umicore,比利时)

开发纳米结构催化剂用于:

锂电池正极材料(如NCM811,镍含量80%)。

柴油车尾气处理(Cu-CHA分子筛SCR催化剂)。

2. 材料与纳米技术企业

纳米相技术公司(Nanophase Technologies,美国)

商业化生产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如TiO₂、ZnO),用于光催化涂料和自清洁玻璃。

Sigma-Aldrich(现属Merck KGaA)

提供高纯度纳米催化剂(如Au、Pd纳米颗粒,尺寸<5 nm),支持学术研究。

日东电工(Nitto Denko,日本)

开发纳米多孔膜催化剂,应用于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和锂离子电池隔膜。

3. 新能源与环保企业

特斯拉(Tesla,美国)

投资固态电池研发,纳米结构电解质(如LLZO陶瓷纳米颗粒)提升离子电导率。

Bloom Energy(美国)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采用纳米结构电极,发电效率达65%。

东丽(Toray,日本)

碳纤维负载Pt纳米催化剂用于氢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降低贵金属用量30%。

三、中国代表性机构与企业1. 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开发纳米限域催化技术,实现煤制油过程中CO选择性转化率>90%。

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系:在单原子催化(如Fe-N-C ORR催化剂)和MOFs衍生材料领域取得突破。

北京大学

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对光催化的增强机制。

2. 企业品牌

中石化(Sinopec)

纳米ZSM-5分子筛催化剂用于甲醇制丙烯(MTP),丙烯选择性提升至85%。

宁德时代(CATL)

纳米硅基负极材料(SiO₂包覆Si纳米颗粒)提升锂电池能量密度至350 Wh/kg。

万华化学

纳米MgO负载Pd催化剂实现苯酚加氢制环己酮,选择性>99.9%。

四、未来趋势与合作方向

产学研深度融合:如MIT与巴斯夫合作开发AI驱动的催化剂设计平台,缩短研发周期50%。

绿色制造技术:企业聚焦低能耗纳米催化剂合成(如微波辅助、生物合成法)。

新兴市场布局:氢能、CO₂利用等领域催生新玩家(如加拿大Hydrogenics的PEM电解槽纳米电极)。

微纳米技术与催化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学术研究岗位1. 高校与科研院所

博士后研究员

职责:独立开展纳米催化剂设计、表征及性能测试(如光催化CO₂还原、电催化HER/ORR);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ERC项目)。

要求:博士学历,发表过SCI一区论文2篇以上,熟悉原位表征技术(如XAS、Raman)。

典型机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MIT SUNCAT中心、ETH Zurich纳米技术实验室。

助理教授/副教授

职责:组建课题组,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开展纳米限域催化、单原子催化等方向研究。

要求:海外顶尖高校博士后经历,主持过NSF/ERC等项目,具备跨学科合作能力。

科研助理/技术员

职责:协助实验操作(如纳米材料合成、电化学测试)、数据整理及仪器维护(如SEM、TEM、BET)。

要求:硕士学历,熟悉化学实验室安全规范,有催化剂制备经验者优先。

二、工业研发岗位1. 化工与能源企业

催化剂研发工程师

职责:开发新型纳米催化剂(如PtCo合金、MOFs衍生材料),优化工业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提升产品收率(如丙烯聚合、费托合成)。

要求:博士学历,熟悉Aspen Plus模拟软件,有中试放大经验。

典型企业:巴斯夫、中石化、万华化学。

电化学工程师

职责:设计燃料电池/电解槽纳米电极(如IrO₂纳米阵列、Fe-N-C单原子催化剂),测试电池性能(如功率密度、循环寿命)。

要求:硕士学历,掌握三电极体系测试技术,熟悉COMSOL多物理场仿真。

典型企业:丰田、Bloom Energy、宁德时代。

材料合成工程师

职责:规模化生产纳米催化剂(如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控制颗粒尺寸分布(PDI<0.2),降低成本。

要求:本科学历,熟悉喷雾干燥、辊道窑等设备操作,有GMP认证经验者优先。

2. 环保与新能源企业

环境催化工程师

职责:开发纳米零价铁(nZVI)、TiO₂光催化剂等材料,用于土壤修复、废水处理(如降解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吸附)。

要求:硕士学历,熟悉EPA标准测试方法,有现场工程实施经验。

典型企业:优美科、东丽、碧水源。

氢能技术专家

职责:研发PEM电解槽纳米催化剂(如IrRu氧化物),提升制氢效率(>90%),降低贵金属用量(<1 mg/cm²)。

要求:博士学历,有国际氢能委员会(IH2A)项目参与经历。

三、技术服务与咨询岗位1. 第三方检测机构

催化剂表征分析师

职责:使用XRD、XPS、TEM等设备分析催化剂晶体结构、表面价态及形貌,出具CMA/CNAS认证报告。

要求:本科学历,熟悉ICDD数据库、Avantage软件,有ISO 17025体系培训经历。

典型机构:SGS、华测检测、谱尼测试。

2. 知识产权与标准制定

专利代理人/审查员

职责:撰写纳米催化领域专利申请文件(如新型MOFs合成方法),评估专利侵权风险。

要求:硕士学历,具备化学背景,通过国家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典型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局、柳沈律师事务所。

四、政策与产业分析岗位1. 政府与行业协会

科技项目专员

职责:管理国家级催化重点研发计划(如“催化科学”专项),组织项目评审与验收。

要求:博士学历,熟悉科技部项目申报流程,有产学研合作经验。

典型机构:中国科协、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2. 投资与市场研究

新能源分析师

职责:跟踪纳米催化技术在氢能、储能领域的商业化进展,撰写行业白皮书(如《单原子催化剂市场预测》)。

要求:硕士学历,熟悉BloombergNEF数据库,具备财务建模能力。

典型机构:高盛、木星咨询、清科研究中心。

五、新兴领域岗位1. 人工智能与催化交叉方向

计算催化工程师

职责:利用DFT计算、机器学习筛选高效纳米催化剂(如预测CO₂还原中间体吸附能),构建催化剂数据库。

要求:博士学历,精通VASP、Python编程,有Nature Catalysis论文发表者优先。

典型企业:DeepMind、英矽智能、晶泰科技。

2. 3D打印与纳米制造

增材制造工程师

职责:开发纳米催化剂3D打印技术(如直写成型、光固化),制造梯度功能催化剂载体。

要求:硕士学历,熟悉SolidWorks、ANSYS软件,有微纳加工经验。

六、就业趋势与技能需求

跨学科能力:企业更倾向招聘同时掌握催化化学、材料科学及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如“催化+电化学”背景)。

产业化经验:具备中试放大、工艺优化经验的候选人薪资溢价达30%-50%。

国际化视野:熟悉IEC/ISO国际标准、有海外研修经历者更易进入跨国企业。

七、典型薪资范围(以中国为例)

岗位类型 学历要求 应届生起薪(年薪) 5年经验薪资(年薪)
科研助理/技术员 硕士 12-18万元 20-30万元
催化剂研发工程师 博士 25-40万元 40-60万元
电化学工程师 硕士 18-25万元 30-45万元
专利代理人 硕士 15-22万元 25-35万元
计算催化工程师 博士 30-50万元 50-80万元

微纳米技术与催化领域的就业市场呈现“高端研发岗位需求旺盛、技术转化人才紧缺”的特点。建议求职者通过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发表高水平论文、考取专业认证(如CFD工程师、六西格玛黑带)提升竞争力,同时关注氢能、碳中和等政策导向领域的机会。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
会议礼品准备好了吗? 一键选购